首頁>舊人民政協報網數據>港澳臺僑>鄉情 鄉情
200張老地契橫跨三世紀 字里行間探秘廈門舊貌
在收藏愛好者陳亞元家的地板上,鋪散著200多張舊地契、租契,這是他花了近30年時間慢慢搜集起來的。不少契約已有破損,但看著這一張張寶貝,陳亞元的眼中滿是喜愛。
翻翻契紙 就能知道當年廈門中心
這200多份地契中,有一半是廈門特別是島內的土地房屋契約,其他的則多是福建省內各地的,還有江西等外省的。廈門本地契約提及的地點,多在廈禾路至舊廈門港即現在的沙坡尾一帶,字里行間能看出當年舊廈門些許風貌。
“全址在坿寨保打鐵街,門牌第157號三面。言議每年租金計國帑一十二萬元。”如今的打鐵街157號,在打鐵街與橫竹街的十字路口附近,但早就沒有以前“三層四層樓屋”的狀況。這張1936年的租房契約是當時政府所發的標準格式契紙。
陳亞元說,翻翻這些東西,就能知道當年的廈門中心在哪里。頻繁出現的地點多是以廈禾路、思明南路為坐標,指出目標房屋所在,而相對偏遠一些的地方,就無法標識門牌多少。“前至河,后至溪,左至黃家厝……”一套坐落于黃家厝的房子就是如此標明地點的。
時間上,這些地契最早可追溯至康熙四十五年(1707年),最晚的到1945年,橫跨三個世紀。
從買一枚宋朝銅板開始 搜集各種文物
“我是看到你們報道89年前的房契,才聯系你們的,但我的藏品里,房契只是一小部分。”陳亞元說,自己的東西分成了好幾個大類,有錢幣、明信片、老照片、僑批、銅手爐(冬天暖手用)等。他的一間臥室放滿了各種藏品,連床上都是,客廳的擱架上也擺了各式各樣的銅手爐。
陳亞元年輕時候喜歡書法,一次在文物攤上看到了北宋徽宗年間的一枚銅板,上面的字體是徽宗自創的“瘦金體”,立即買了下來。此后,他就對古錢幣越來越感興趣,開始搜集廈門的各種文物,典籍、圖片收得特別多。
“以前家人不支持啊,花錢太多。上世紀90年代,為買本書花了50多元,那時候是大錢啊!”“我就一點點攢嘛,后來因為收的東西多,有我不需要的就賣出去,家人看到還能賣錢,也就不大管我了。”(趙晨旭)
編輯:廈門晚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