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法國《名館名家名作》亮相國博
煎餅磨坊的舞會(布面油畫) 131×175厘米 1876年 奧古斯特·雷諾阿
三個肖像的構圖(布面油畫) 128×230厘米 1932年 費爾南·萊熱 巴黎蓬皮杜現代藝術中心藏
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像(木板油畫) 96×74厘米
為紀念中法建交50周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法國博物館聯合會共同主辦的“名館·名家·名作——紀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于4月11日至6月15日亮相國博,為中國觀眾帶來了一道豐美的法式藝術盛宴。隨著這一展覽的啟幕,第九屆中法文化之春也正式開始。
法國總統奧朗德在為此次展覽撰寫的賀詞中說:“今天中國與法國慶祝兩國建立外交關系50周年,其實幾個世紀以來的藝術交流已經在我們兩國之間建立了非常密切的特殊關系。自然,藝術如約而至地現身于慶典活動中。我們謹以最隆重的方式在北京集中展出法國繪畫中的若干出類拔萃的精品以體現法蘭西藝術。由于我們各大國立博物館的參與,我們得以在此展出表達我們共享的普世價值的畫作。我們為此而備感自豪。”
展覽的10幅精品畫作分別來自盧浮宮、奧賽博物館、凡爾賽宮博物館、畢加索博物館以及蓬皮杜中心這五大博物館藏。其中包括讓·克魯埃的《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像》、喬治·德·拉·圖爾的《木匠圣約瑟》、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的《門閂》、雷諾阿的《煎餅磨坊的舞會》和《秋千》、亞森特·里戈的畫作《63歲時著加冕服的路易十四全身像》、畢加索的《讀信》和《斗牛士》、費爾南·萊熱的《三個肖像的構圖》,以及皮埃爾·蘇拉熱的《油畫》。這些作品均是首次來華展出,不僅反映了不同時代的標志性潮流運動和風格特色,還具有深刻的藝術故事性。
其中,印象派大師雷諾阿的《煎餅磨坊的舞會》是奧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它不僅是所有西方美術史中必定要提及的名作,也是此次展覽中保險數額最高的作品。
據了解,除此次展覽外,“大師與大師——徐悲鴻與法國學院派大家作品聯展”“第四屆法國中國電影節”“中法文化高峰論壇”等約70項慶祝中法建交50周年活動陸續舉辦。根據中、法雙方商定,慶祝活動將均衡地分布于全年。
10幅精品首次離開法國
據介紹,這10幅作品此前從未離開過法國。法方策展人塞西爾·麥頌奈芙女士說,希望通過這個展覽比較全面地展示法國藝術史,讓中國觀眾了解之前他們所不了解的法國藝術。這10幅作品是經由三個標準來選取的:一、繪畫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二、繪畫史上最有代表性的藝術家;三、作品本身具有普世意義,表達人類共通的親情之愛、男女之愛、友誼等,能為普通觀眾所理解和產生共鳴。“這里的每件作品都代表著一個時代,或是對法國文化來說具有標志意義的一個流派。每件作品都承載著一個或多個故事,這其中關乎作品本身、作者自身,以及作者希冀借由作品所傳遞的各種信息。盡管展覽中的每件作品看似相對獨立,但將所有作品集合起來又是一部縮略的法國藝術史。”
展覽中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和路易十四的畫像,帶人們回溯了法國藝術收藏的起源,彰顯出國家在保護和促進藝術發展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畢加索和費爾南·萊熱則用現代藝術語言體現了法國在20世紀前衛藝術中的積極作用。
策劃到開幕僅用4個月
此次展覽只有10幅作品,但件件堪稱精品。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介紹,讓法國幾大博物館合作辦展并不容易,但作為具有紀念中法建交50周年意義的特展,中法兩國多方努力,促使此次“十分難得”的展覽得以與中國觀眾見面,集中了10件國寶級畫作,體現了50年來兩國在文化交流方面的杰出成果。
談到此次展覽的籌備工作,陳履生說:“本次展覽歷經的動議、啟動、組織、實施、作品選擇、展覽設計、作品的運輸和布展,都表現出對這一項目的尊重。從去年12月初步洽談到展覽開幕,雙方只用了4個月的時間,連展覽協議都是在開幕當天的上午才正式簽署。這是國際間合作難以想象的速度,也是中國國家博物館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為了能夠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完成任務,中方特事特辦,克服了很多圍繞展覽的困難。
據悉,本次展覽的10件展品,保價總計3.28億歐元。針對此次展覽規格高、時間緊的特點,北京海關安排專人負責對接,提供24小時通關及上門現場查驗服務,為展覽如期舉行提供了便利。
“身臨其境”5家名館
此次特展努力還原在法國原博物館展覽的場景,國博的一個大展廳被隔成5個區域,分別代表五個博物館。一進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巨大的盧浮宮背景圖,讓人感覺一下子回到了盧浮宮中。而所有的裝飾、中英法三種語言的文字說明、畫作的標簽也都力求與盧浮宮相同,使人們在參觀的同時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法國國家博物館聯合會主席讓-保羅·克呂澤爾表示,主辦方在布景過程中花了很多心思,一共設置了5個展廳,努力再現5家博物館獨特的藝術氛圍。“一般來說,法國的博物館建筑最初并非為了展覽而建,而是城堡、火車站、具有代表性的當代建筑。因此,這些被改造成博物館的建筑具有很濃的歷史和生活信息,我們希望將法國博物館的這一特點也呈現給中國觀眾。”
為了讓觀眾真切感受到這些“鎮館之寶”的魅力,畫作旁設置了展示牌、說明文字和視頻播放器,除了展出的繪畫,還將介紹與這個流派相關的其他作品。主辦方還編撰了一份相關的目錄,讓觀眾可以洞察從16世紀到20世紀的法國藝術演變。此外,展覽還推出了手機APP、微信等講解服務。“希望通過這些媒介工作,讓并不熟悉法國歷史和藝術的游客身臨其境地欣賞這些畫作。”讓-保羅·克呂澤爾說。
雷諾阿“受寵” 蘇拉熱“難懂”
4月12日是特展對公眾開放的第一天,記者看到,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北一展廳外購票者排起了長隊,展廳內更是人頭攢動。
小陳、小趙是兩位研一的學生,從朋友圈里得知展訊后,特意趕來國博。這兩位喜歡藝術的財經專業女孩,尤其鐘愛雷諾阿的作品。她們也坦言,對拉·圖爾、弗拉戈納爾等人的作品,因為需要了解相關宗教知識,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內涵,而皮埃爾·蘇拉熱等人現代主義風格的作品更感到費解。
這種困惑也是大多數藝術愛好者面臨的尷尬。在展廳內,與作品前紛紛閃動的相機風景不同的是,視頻播放器前是靜靜觀看聆聽的觀眾。許多觀眾看完作品再看視頻,然后再去看作品。也有看累了的,就在播放器前席地而坐。
觀眾中也有一些畫家,他們更喜歡在作品前細細品味。龍先生是一位來自北京宋莊的藝術家,他時常關注國博的官方微博,得知展覽信息后專程來看展。從事油畫創作的他,在整體瀏覽一遍后,開始一幅一幅地認真觀摩。“這種海外展現在比較多,但只要有機會都會到現場看,畢竟只有看原作才能看出筆觸等細節處理。”他笑言,唯一的遺憾是人太多、作品太少。
據國博的工作人員介紹,從早上開展到中午,展廳內的人數持續增多。不論是慕名而來的,還是碰巧來看的,這場法國藝術的盛宴,的確帶給他們極大的精神享受。
編輯:付裕
關鍵詞:法國 作品 展覽 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