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養老服務新業態層出不窮 可持續養老存三大隱憂
隨著地產、保險等行業企業爭相進入養老行業,多種新型養老業態正在涌現。記者日前在北京、廣東、湖南、湖北等地調研發現,養老業態創新推動了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但一些新型業態偏重硬件建設、規模擴張和資本運作而忽視養老服務管理,可持續發展存在不少隱憂。
新型業態層出不窮
記者了解到,目前新型養老業態主要包括產融結合模式、品牌輸出模式、養老地產模式、全產業鏈模式等,這些模式體現出不同傳統業態的融合創新。
目前,多家保險公司在進軍養老產業,實現養老服務和保險產品之間的嫁接。比如,合眾人壽在武漢投資興建了建筑面積達48萬平方米的養老社區,一期工程啟動區有2005套住房,可提供4000張床位。
作為一家保險公司,合眾人壽推出“買合眾保險,住養老社區”的全新養老保險產品形態,保險客戶購買了合眾養老產品,就可提前鎖定年老后入住養老社區的權利,享受“居住在家中、生活在社區、機構來服務”的退休生活。
除保險運營模式外,有的養老機構向老人收取高額會員費或保證金后在金融市場上投資理財,或者直接將養老項目“包裝”成理財產品,相關收益用于養老服務。比如,位于山東青島的新華錦國際頤養中心是一個高端養老項目,老人交納133萬元以上的保證金即可免交服務管理費,而養老機構將這些保證金拿到母公司的金融板塊上進行運作,相關收益用來支撐其養老服務的費用。
而品牌和服務輸出模式則是一種“輕資產”的商業模式,主要進行養老服務品牌的加盟連鎖和指導運營,而較少做固定資產投資。以湖南康樂年華養老服務公司為例,這家公司向每個加盟機構收取50萬元的前期指導運營費用和每年10萬元的品牌使用費,由于投入較少、利潤較高,使得康樂年華成為當地生存境況較好的一家民辦養老機構。
近年來,保利、萬科、綠地等大型房地產企業以及一些地方房企都在大舉進軍養老產業,在各大城市拿地拿項目,以此作為房地產行業轉型發展的重要選擇。養老地產通常以高端項目作為切入口,在建設養老項目的同時配建并銷售、出租房屋,租售價格一般比周邊的商品房要高。
記者調查發現,采取全產業鏈商業模式的企業則是謀求從機構養老到上門服務、從老年產品到人才培養的產業鏈全覆蓋,這些機構在養老服務上也許是虧損經營,但會通過家政物業、老年旅游、管理咨詢等綜合業務來實現收益平衡。
業內人士認為,新型養老業態的不斷涌現,有利于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體系,為老年人提供更加豐富、優質的產品和服務。通過多種新型業態的探索,一旦能夠形成良好的盈利模式,將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養老產業。
可持續養老存三大隱憂
養老服務體系的核心是“服務”,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些社會資本在創新商業模式的過程中,往往停留在硬件建設和概念炒作層面,對服務團隊培育和服務水平提升明顯重視不夠,其中存在的風險和隱憂亟待引起重視。
——重硬件建設輕養老服務,存在不可持續風險。記者調研發現,不管是養老地產還是產融結合模式,大多數養老機構將硬件建設擺在首要位置,豪華的建筑、先進的設施設備,“高尚生活”“國際典范”等醒目的宣傳語,但真正應該提供的周到服務卻難覓蹤跡。比如,湖南某養老山莊于2012年建成,記者前去采訪時發現,山莊里并沒有老人入住,專門為老年人興建的康復醫療中心雖然貼著醫生照片,里面卻空無一人。
業內人士認為,養老項目能否長久,關鍵要看后續服務如何。有的養老地產項目只有地產而沒有養老設施和服務配套,最初入住的健康老人一旦有了醫療、護理等養老需求,就沒辦法得到進一步的滿足。
——重橫向擴張輕精細管理,存在安全隱患。燕達國際健康城金色年華健康養護中心總經理張濱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現階段一些企業在全國各大城市“圈地”擴張是為今后布局,或者拿養老項目作為和地方政府談判的條件,以爭取到更多的政策扶持,真正的目的可能并不在“養老”。
有專家擔憂,這種追求數量而忽視服務管理的擴張,一旦風險管控不到位,就很容易引發安全事故。事實上,養老是高風險行業,近年來一些養老機構就發生過多起老人走失、摔傷甚至致死事故。湖南省瀏陽市民政局黨組書記李建輝認為,隨著養老產業的發展和更多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業,養老機構越來越多,如果制度設計和配套政策跟不上去,產生的問題和糾紛就不會少。
——重資本運作輕資產運營,存在“泡沫化”風險。有業內人士表示,一些養老項目收取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的高額會員費,有的是為了填補自身巨大的債務黑洞,有的甚至是變相集資,一旦出現集體退住和資金鏈斷裂,風險就會爆發。公開報道的資料顯示,陜西、四川、浙江、云南等地就曾發生多起涉嫌借養老之名非法集資的案例,不少中老年人的養老錢被騙一空。
亟待建立風險防控機制
國內養老產業正處于快速發展期,如何對各類創新模式進行有效的引導和監管,成為政府部門遇到的新課題。
專家表示,養老產業要健康發展,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鼓勵創新至關重要。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是創新的必要條件,而目前公辦和民辦養老機構之間存在不公平競爭,這使得很多民辦養老機構面臨“如何活下去”的考驗,難以持續發展和創新。
康乃馨養老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張偉認為,政府應促進形成規范良性的競爭機制,打造支持養老服務業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讓社會資本、社會力量滿懷信心地進入養老服務業,并成為競爭有序、有所擔當的良心企業。
同時必須進一步明確監管主體和監管責任。除了民政、人社、衛生部門,新型養老業態還涉及住建、保險等部門,監管主體多元化而監管責任不明確,很容易出現“誰都管、誰都不管”的現象。中國公益研究院養老研究中心主任高云霞認為,目前養老管理部門分割,缺乏合力,建議由民政部門牽頭實行多重監管,將國家養老服務的宏觀管理體制做實。
在建立風險防控與分擔機制方面,專家建議,一方面,對于可能存在的資金風險,應該要求養老機構設立單一賬戶進行監管,并報主管部門備案;另一方面,對于養老機構容易存在的安全事故風險,要加強監督檢查,并推動商業保險公司進行養老機構綜合責任險開發等。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院長黃巖松認為,政府在加強管理的同時,應引導養老機構防范風險,推動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養老機構在探索盈利模式的同時,在管理上要更加規范化、專業化、標準化。(記者 白田田 周強 周蕊 毛海峰)
編輯:顧彩玉
關鍵詞:養老 服務 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