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建議 建議
政協委員聚焦南京歷史文化名人 從"草"變成"寶"
弘揚南京城市重要“文化基因”,眾委員聚焦——讓歷史文化名人從“草”變成“寶”
編者按:歷史文化資源是南京獨有的優勢資源。如何讓南京的文化基因代代傳承,讓南京的文化魅力人人傳頌?今年,市政協一號建議案聚焦利用好南京的歷史文化名人資源。本期議政堂,我們就和政協委員們一起探討如何讓南京的歷史文化名人“活起來”。
()家底:歷史文化名人總數超2000人,眾所周知的超200人
“南京歷史文化底蘊豐厚,隨手抓把土、揀塊磚,都有故事和歷史……”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賀云翱說起南京豐厚歷史文化家底顯得既興奮又無奈。
今年2月,市政協教衛(文體)委員會組成了聯合調查組,圍繞“弘揚歷史名人文化,打造獨具魅力的世界歷史文化名城”課題展開調查。作為調研組聘請專家之一,長期從事南京歷史文化研究的賀云翱說,南京作為與西安、洛陽、北京齊名的中國四大古都,仔細比較一下就會發現,前3個都在北方,南方只有南京,在中華歷史文化名城中,南京是南中國“第一都”。都城作為首都,不僅是政治中心,也是經濟、文化中心,必然聚集大量人才,自己做過一個統計,南京歷史名人總數超過2000個,眾所周知的200個出頭,幾乎涵蓋了中國經濟、政治、文化、教育、軍事、科學等方方面面。
()現狀:名人扎堆“出頭難”,“小卷阿”被湖南魏源紀念館“運”走了
名人多了,難免“扎堆”,“寶貝”變成了“包袱”,顧此失彼。因此有了“名人在外地是個寶,在南京是根草”說法。
市政協委員趙建中說起名人遭遇感慨頗多。他講了一個讓人心酸的故事。袁枚和鄭板橋都是清代名人,但是鄭板橋在揚州興化紀念處甚多,袁枚的名聲絕不在鄭板橋之下,卻因為長期活動在南京,在眾多名人的光環籠罩下,袁枚似乎不夠突出,至今沒有什么紀念處。“現在居然連墓地都找不到了。”
調研中還有一件事讓委員專家惋惜不已。魏源被譽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位于清涼山附近故居,目前只留下“小卷阿”門額和魏源親手植下的兩株臘梅中的一株,至于其內的大部分遺物,早先都已被湖南魏源紀念館運走。
()支招:錦囊三計,讓歷史文化名人“活起來”
今天,南京歷史文化名人資源要怎么用起來呢?牽頭調研市政協教衛文體委員會主任張玉寶說,歷史名人文化是南京城市的重要“文化基因”。摸清名人家底,對歷史名人進行“基因測序”,在此基礎上采用情景再現手法,借助名人效應,讓古代名人活起來,被現代人所接受和景仰,“這正是這次調研價值和意義所在。”
·對策一:名人雕塑“站起來”
“遠的拉近,小的放大,虛的變實”市政協委員陳俊多次到國外訪問,一座座精美雕塑“活化”了一個個歷史名人。他說,早在歐洲古典主義時期,古希臘、古羅馬的名人雕塑就被奉為城市雕塑的典范,此后名人雕塑被越來越多地安放在眾多城市顯著位置。如莫斯科街頭的果戈里、普希金、馬克思塑像吸引著眾多游客,在彼得大帝塑像前留影也成為無數游人到圣彼得堡的必選。美國好萊塢和香港的星光大道、世界各國的諸多名人雕塑廣場和蠟像館等,均成為各國各地文化最佳的“形象代言人”。
由于名人雕塑投入少、見效快,近年來,國內越來越多的城市也競相樹立歷史名人雕塑。我市也樹起了不少歷史名人雕塑,但也只有孫中山、鄭和、范旭東、周恩來、劉伯承等少數幾座歷史名人塑像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對此,陳俊說,像雕塑這件事,不光是拎零散的點,而是用“線”來串連這些點。比如從中山碼頭到中山陵,沿線布局了5個集群400個民國建筑,這就可以作為一條線,在每個建筑前面有一個雕塑,掛一個牌子,開辟一條“體驗型旅游線路”,提升了城市品味,又借助名人名氣生財,還解決雕塑資金來源問題,既有“面子”又有“里子”,何樂而不為。
·對策二:名人故事講出來
“羅密歐和朱利葉的故事,讓人記住意大利名城佛羅倫薩;卡西莫多和愛絲美拉達故事,讓人記住法國巴黎圣母院,莫愁湖勝棋樓朱元璋和徐達對弈故事,讓人記住南京莫愁湖;許仙和白娘子故事,讓人記住了杭州和西湖……”趙建中說,可惜這樣好故事太少,會講故事人不多。
“名人故事讓歷史鮮活起來。”趙建中說起一件親身經歷故事。一次外地朋友游覽南京,他陪同游覽明城墻,導游解說一開口就是明城墻的建造過程,建了多少年,有哪些地方州府送來城墻磚,現有總長度有多長等等,讓其很不爽,如梗在喉,不吐不快。他說,講好南京歷史,不講名人、不說故事猶如一本小說沒有情節、沒有細節,缺少神韻和靈魂。講城墻更應該講的是圍繞明城墻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名人。如朱元璋從參加反元起義、占領集慶府、修明城墻、稱吳王,直到派兵平定北方的過程;再如朱棣所謂“靖難之師”渡江攻破明城墻在何處;清軍南下入城從明城墻何城門入城,南明小朝廷弘光皇帝(福王)從哪個城門逃走;太平天國農民軍洪秀全、楊秀清從何處攻入南京城,曾國藩率領湘軍攻破天京城從何處入城等等。名人故事講起來,膾炙人口傳說用起來,“古人與今人才會心有靈犀,產生情感溝通和共鳴。”
·對策三:名人故居亮出來
如何利用好名人資源,爭取向公眾開放更多的名人遺跡,成為委員關注一個話題。張玉寶說,南京浩如煙海的名人舊居就是這個古老的城市不可多得的一張名片。但南京的名人故居,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對外開放的,名人故居閑置不開放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對于沒有能力對外開放的名人故居,建議由政府代管或引進社會資金共同開發管理。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僅文學地位高,也是杰出的政治家。他雖然生于江西,但在南京度過青年時期,后又來南京做官,在南京終老,他本人與他的父母兄弟也都葬于南京,王安石可以說是宋代南京最有知名度的歷史人物。市政協委員、民盟南京市委副主委戴云說起這位名人卻是一臉遺憾。他說,如今位于南京海指內的王安石故居——半山園。對于廣大公眾而言,卻一向只聞其名,不見其“身”,如此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卻不能發揮作用,實在是非常遺憾的事。南京市政府是否可以通過置換場地的方式,將王安石故居亮出來,以便對外開放。
()互動:歷史上許多人到南京當“寧漂”
用好文化名人資源,網友們怎么看?25日南京政協網《參政議政堂》欄目邀請我市部分政協委員走進直播間,圍繞“發揮歷史名人效應,彰顯城市文化特質,打造歷史文化名城”的話題與網友開展互動交流。
網友“甜心木”問:南京歷史名人很多,為什么本籍的少、客籍的多?另外從影響力來看,也是前者影響不如后者?
市政協委員趙建中答:這位網友看來對南京歷史非常有研究。我統計一下,南京較為有名200多位歷史名人,90%以上都是客籍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南京是一個都城。拿省內蘇州與南京相比,兩個都是歷史文化名城,蘇州情況恰恰與南京相反,情況倒過來了。因為都城不僅是政治中心、經濟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全國各地人都聚集在首都。以文學文學藝術為例,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父子、畫家顧愷之,唐代詩人李白與王昌齡,五代南唐時期的畫家巨然與徐熙、宋代詩詞名家張孝祥、陸游,明清時期的小說名家羅懋登、曹雪芹、吳敬梓、袁枚;科學家如祖沖之與陶弘景等等,都在南京這個舞臺上上演了一出出精彩大戲,換了別的地方,就不靈了。這是南京靈氣與福氣,值得現在南京人為之驕傲和自豪。
編輯:劉愛梅
關鍵詞:名人 南京 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