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國資改革“烹小鮮” 市場力量加點料
“治大國,若烹小鮮。”在老子看來,烹煮一條小魚,只需油鹽醬醋恰到好處,治理一個國家亦是如此,不能過多地人為干預,而是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若我們把當下風起云涌的國資改革也類比“烹小鮮”,可能存在這樣的疑問:用舊式廚師與烹飪方式,能否做出全新風味的時尚佳肴?
近日各地紛紛亮出國資改革方案,上海、山東、湖北等地國資改革逐漸拉開序幕。而這輪以市場化為目標的改革,卻鮮見市場化的推手,長袖善舞的仍然只是地方政府和行政劃撥式的安排。
從國資改革要地上海,到中西部經濟重鎮重慶、湖北,各省市搶占改革先機的意圖明顯。這些各具特色的方案,多以行政力量為主筆,勾勒出多種途徑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路線圖與時刻表,政府角色仍顯吃重。
重新對國有資產進行布局、吸引民間資本進入、對國有企業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造,是中央對新一輪國資改革的定調。怎樣“在高度透明的市場化環境中,實現國資的優化布局和調整”,而避免淪為一輪掛羊頭賣狗肉式的社會動員,這是各地國資改革中必須直面的挑戰。
在上市公司沈陽機床近日的投資者活動中,有人針對國資改革相關話題發問:“一些國有機床企業因為經營不佳而被民企收購,如濟南機床廠和齊齊哈爾機床廠,但收購后這些企業也未見起色。這是體制問題嗎?”沈陽機床高管的回答耐人尋味:在工業體系內,體制不決定一切,機制更重要。
對于機床行業而言,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問題不是姓“公”還是姓“私”,而在于核心技術。同樣,對于國資改革而言,核心的問題不是有沒有建立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經濟結構,也不是有沒有實現國資重組,而在于是否通過市場化的作用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推動資本與人才的合理流動,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新一輪國資改革大潮中,部分省市相關負責人喊出的口號引人注目:“誰不改革我就先改誰”、“背水一戰、合力攻堅”……需要厘清的是,改革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口號、方案并不能彰顯改革的決心,相比之下,更公開化、透明化的進程和后續的效果更令人期待。
正如萬科董事局主席王石所言,混合所有制并不是新概念,發展混合所有制的關鍵在于政府如何支持企業的創新和發展。小到一菜一蔬,尚且不能因為新加了幾滴橄欖油或撒上一把迷迭香,就生硬地貼上西餐的標簽。國資改革更是如此,由市場化力量來“掌勺”,實實在在地提高企業效率、促進經濟發展才是要點。
編輯:羅韋
關鍵詞:改革 國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