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无码色播在线观看,亚洲成av人无码不卡影片一,澳洲精品不打码在线观看

首頁>書畫·現場>人物志人物志

樊錦詩:莫高窟“搬”出來才能活起來

2014年08月04日 15:41 | 作者:王玨 張文瀟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分享到: 

  8月1日,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正式運行,這是數字敦煌的創新成果。它的背后,是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11年的努力和推動。

  1963年,樊錦詩從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后,循著老一輩守護者的足跡,在荒涼的戈壁深處扎了根。50余年,她致力于文物事業的創新與實踐,推動了敦煌數字化的發展。

  面對遺產保護與利用之間日益突出的矛盾,如何在兩者之間尋找“最大公約數”?近日,“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做客人民日報、人民網《文化講壇》,分享自己扎根敦煌51年的生命體驗,講述讓莫高窟“活起來”的數字化實踐及石窟的保護工作與未來規劃。

  ——編 者 

 

  把莫高窟“搬出來”,有助于緩解保護與利用的矛盾

 

  8月1日,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正式運行,這是莫高窟數字化實踐的進一步發展。它將改變以往游客進窟參觀的單一模式,形成觀賞高清數字電影與莫高窟實地體驗相結合的復合模式。

 

  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的建立,是出于對文物的保護與利用的考量。這一轉變不僅有助于減少游客在洞窟內的滯留時間,降低旅游開放對石窟文物保護的壓力,還能改善旅游服務質量。

 

  上世紀80年代,我和本院同仁看到石窟內壁畫逐漸褪變,痛心不已。經過反復試驗,通過先進的數字影像拍攝、科學測繪、色彩校正、數字圖片拼接等技術手段,我們終于獲得了高清的敦煌壁畫數字影像資料。我感到,我們的莫高窟“活”了。

 

  雖然數字化檔案的嘗試取得成功,但文物“不可逆”退化的這個事實,仍是我們的心病。本世紀初,莫高窟的年度游客人數超過30萬,此后每隔兩三年,游客便增長10萬人次,近年達到一年80萬人次。2013年國慶節期間,我到洞窟調研,由于個子小,進洞窟后,我只能看見男士們的后腦勺,明顯感到洞窟內擁擠不堪,溫度較高,空氣污濁。這如何能保證游客的參觀質量?“年老多病”的洞窟又怎能承受如此重壓?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我,直到敦煌數字化檔案給我帶來啟示:既然研究人員可以通過數字檔案將莫高窟“搬出來”,那么我們為何不能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將莫高窟“搬”到外面給游客展示,實現保護與利用的雙贏呢?

 

  2007年12月,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被國家發改委批準立項。作為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的核心子項目,數字展示中心于2010年4月開工建設,歷時4年,終于在今年竣工,于8月1日正式運營。

 

  數字展示中心的運營,將極大緩解莫高窟旅游開放與保護之間的矛盾。此外,數字化技術還可用于影視創作、多種藝術創新、保護監測、科學研究和多媒體推廣等,這些有待我們進一步探索和實踐。

 

  建立監測和風險預控體系,用大數據守護莫高窟

 

  文物事業首先在于保護。要想使文物真正“活起來”,必須以保護為基礎,否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一旦文物沒了,一切都談不上。目前,莫高窟保護工作面臨的問題主要源于人為活動和自然因素兩方面的影響。

 

  主要問題來自游客的過量參觀。怎么才是不過量參觀?經過研究,敦煌研究院制訂出洞窟開放標準:要為游客精選不同時代、不同內容的代表性精華洞窟觀賞;開放洞窟不能有嚴重的病害;為保持空氣清新,窟內二氧化碳含量不得超過1500ppm;窟內溫度應保持相對穩定;開放洞窟面積不得小于15平方米;相對濕度應低于62%。

 

  游客控制方面,每批游客不能超過25人;莫高窟單日游客承載量為3000人次,采用觀賞高清數字電影與莫高窟實地體驗相結合的復合參觀模式,則可增加到6000人次。為保障這些開放標準得以實施,敦煌研究院還制訂開放參觀預約預報制度,編制旅游旺季參觀游線等管理制度,以確保開放洞窟的安全,提升游客參觀體驗品質。

 

  莫高窟的保護工作還面臨著自然因素帶來的挑戰。風沙危害、水的入滲和可溶鹽危害、地質危害是莫高窟保護工作面臨的三大主要危害。風沙進入窟內會磨蝕壁畫和彩塑。雨水通過崖體裂隙滲入巖層,會造成壁畫出現空鼓、起甲、皰疹、酥堿等病害。敦煌處于甘肅河西地震帶的邊緣,古代莫高窟曾發生過地震,造成部分洞窟坍塌,如發生強烈地震,將導致洞窟的毀滅性破壞。

 

  目前,在預防性保護方面,我們針對莫高窟河水的水文變化,風沙,崖體和洞窟的振動、地震,壁畫病害等方面監測的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利用大數據來守護莫高窟。我們建立了莫高窟監測和風險預控體系,比如,通過傳感器技術,我們可以掌握洞窟內講解狀況、游客流量、微環境變化的基本信息,通過對監測數據的分析,及時采取適當的管理應對措施。

 

  有幸為敦煌服務了一輩子,這輩子很值得

 

  不知不覺間,我在敦煌莫高窟工作已滿51年了。51年,像做夢一樣。我未曾料想,身體羸弱的自己,可以忍受與家人的長期分離,在異鄉敦煌扎了根。人們常說,我雖然身材瘦小,卻透出一股子倔勁兒,可能那是我對文物事業的執著和熱愛。

 

  敦煌的條件確實相對艱苦,但我相信,金錢和享受并不是人生選擇的唯一標準。敦煌的藝術寶藏,吸引著一批又一批年輕人。我們要讓這里的年輕人擁有一份屬于自己的事業。為此,我們創造機會讓他們重返大學,攻讀碩博學位,出國深造。讓年輕人廣泛參與國際合作項目,開闊視野。世界永遠是年輕人的,文物事業始終要交托給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

 

  一代代的莫高窟人,經歷歲月的磨礪和洗禮,孕育出了“莫高精神”:艱苦奮斗、甘于奉獻、愛崗敬業、開拓進取。這種精神讓我充滿力量和希望。敦煌石窟、研究院就是我的家,已經融為我生命的一部分。現在想想,人的一輩子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還能為它做出一點事,這輩子就算沒白來世上一趟。我有幸為敦煌服務了一輩子,這輩子很值得。

 

  當然,我也有兩個遺憾。一是未能深入做考古研究,二是未能再回大學深造學習。退休后,若身體允許我還將繼續從事石窟考古研究。我希望未來無論什么時候都要重視莫高窟文物的科學保護,遵循《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制定的原則,真實地、完整地、可持續地保護敦煌莫高窟突出的無與倫比的價值。此外,還要深入研究,透徹地揭示其廣博深刻的內涵;廣泛地傳播、弘揚和傳承燦爛輝煌的敦煌文化藝術,使其在當代人類文明發展和我國文化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一個人的力量很有限,我做的不過是應該做的平常事。一代又一代的莫高窟人,都承擔了不同時期的歷史使命。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傳好接力棒,把敦煌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和弘揚事業不斷傳承延續下去。

 

編輯:付裕

關鍵詞:莫高窟 敦煌 保護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