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城市“鬼屋”頻現折射信仰迷失
有人花錢吃喝,有人花錢點歌,現在不少人愿意花錢買驚嚇。繼暑期漢陽造一鬼屋引發熱議,今日武漢最大“鬼屋”“花魁淵禁區”將在光谷國際廣場2樓開幕,展出40天時間,學生等年輕群體將成為鬼屋消費主力軍。主辦方還日薪千元在武漢招聘“鬼王”,嚇人也能當做職業,但驚嚇尺度如何把握成為爭議焦點。(9月8日《楚天金報》)
扎堆玩“鬼屋”,是這個即將過去夏天的一陣風。“鬼屋”能給人提供“恐怖體驗”,而體驗者中,囊括了還在念書的中學生、大學生,和已經工作的白領,幾乎將年輕人一網打盡。因此,“鬼屋”在暑期生意最為火爆。然而,暑期已去,武漢最大“鬼屋”——“花魁淵禁區”,卻逆襲而上,這似乎告訴人們,武漢將會四季“鬧鬼”。
然而,相比上海,武漢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今年夏天,上海先后上演了近十場“鬼屋”探險,火爆程度甚至超過萬圣節,堪稱上海近幾年“鬼怪”最瘋狂夏季。以至于,有網友調侃稱:“今年夏天不太熱,是不是鬼屋的‘陰風’吹遍了上海?”這似乎比較形象地反映出了,尋求“鬼屋”恐嚇帶來的感官剌激,已成為現代年輕人一種流行的休閑模式。
然而,中國是目前世界為數不多的“無神論”國家之一,因而國人不信鬼神,信的是科學,信的是真理。既然沒有鬼神的存在,又何來的“鬼屋”?不錯,“鬼屋”中的場景都是假的,那些“鬼怪”也都是真人扮演的;問題是,既然“鬼怪”都是假的,為何還如此受到熱捧?既然“裝神弄鬼”,是一種封建迷信活動,公安等相關部門,為何還對其大開綠燈?特別是,從深層次分析,城市“鬼屋”頻現,折射出了信仰迷失。
因此,面對“鬼屋”,最該引起人們關注的不應該是“恐嚇尺度”問題,也不是“鬼屋”該不該從國外山寨過來,該不該取締的問題,而是當今社會公眾的審美觀念和價值取向問題。在這個科學進步的文明社會,連年輕人都不信科學信鬼神,這顯然更值得當今社會反思。培育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科學理念和先進文化,占領思想文化陣地,引導公眾樹立牢固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做一名堅定的唯物主義者和無神論者,顯得尤為迫切。(汪昌蓮)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鬼屋 信仰 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