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抓落實,“軍令狀”才成信任狀
跟立“軍令狀”的決心與姿態相較,群眾更關心實際成效。一錘接著一錘敲的實干,正是踐行諾言的最好途徑
曬出往年成績單、立下來年“軍令狀”,已成地方兩會的常見景象。最近,隨著各地兩會陸續召開,不少地方政府寫就的2015版“承諾書”頻頻見諸媒體。不過,人們也關注,去年立下的“軍令狀”現在有沒有落實?如何避免政府承諾成為空頭支票?
“軍令狀”是鼓舞士氣的宣言書,更是沉甸甸的責任狀。2014年地方兩會期間,河北嚴令鋼鐵、水泥、玻璃不得新增一噸產能,浙江承諾“三公”經費零增長,陜西提出全省100萬人實現脫貧……經過扎實努力,產能壓減超額完成任務,經費減支超乎預期,扶貧成績再上新臺階。有的地方因為大氣污染治理未達預期目標,當地就此專門向人大提交了有關報告。政府立“軍令狀”自我加壓,接受人民檢驗和監督,體現了責任與擔當,起到了凝聚共識、推進改革的作用,老百姓看在眼里、點贊在心里。
現代社會,信用堪稱最大的資本。對個人來說,“人無信則無人信”;對政府而言,說到做到可謂公信力的試金石。不能忽視的是,今年地方兩會上,也有少數地方對承諾事項避而不談,對于少數沒有達成的目標,甚至都沒給出簡單的解釋。這未免令人遺憾。
許下諾言容易,兌現承諾則仰賴不折不扣的行動。作為政府部門,有必要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建立專項臺賬,及時盤點、仔細對表,對有違承諾進行認真說明和必要修補,避免昔日的誓言隨風飄散。政府苦練內功的同時,要想讓“軍令狀”更好激發正向作用,也離不開外力的介入。在全面依法治國的時代語境下,著力完善相關制度,落實各級人大的監督與問責功能,同時暢通渠道,強化社會監督、輿論監督,則是督促政府言必信、行必果的重要舉措。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不沉下心來抓落實,再好的目標,再好的藍圖,也只是鏡中花、水中月。”一些地方年初口號喊得山響,擅長推出“10件實事”“8項惠民工程”,到了年底往往只辦成五六件,余下的便不了了之;一些領導干部談論改革時豪情滿懷,一旦輪到抓落實,就干打雷不下雨、充滿畏難情緒。長此以往,流失的是公信力,消耗的是寶貴的執政資源。
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這一年多來,改革之所以“呈現出全面播種、次第開花的生動景象”,之所以“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重大進展和積極成效”,關鍵就在于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銳意創新、狠抓落實,敢于啃硬骨頭。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確定的80個重點改革任務基本完成,中央有關部門還完成了108個改革任務,各方面共出臺370條改革舉措……一連串的實績告訴全社會:一錘接著一錘敲的實干,正是踐行諾言的最好途徑。
一些群眾之所以存在“老不信”心理,跟某些政府部門和干部重承諾輕踐諾、屢屢失信于民有莫大關系。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跟立“軍令狀”的決心與姿態相較,大家更關心實際成效。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深化改革的每一個環節中,各級政府惟有主動對接需求、以百姓之心為心,狠抓落實、把好事辦好,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用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贏得支持與信任。這樣,“軍令狀”才會成為凝心聚力的信任狀。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興。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今日改革洪波奔涌的澎湃氣象來之不易,當此之時,尤須全國上下一鼓作氣謀改革,真刀真槍抓落實。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履行對人民的莊嚴承諾,蹄疾步穩地推進各項工作,我們的夢想一定會漸行漸近。
編輯:水靈
關鍵詞:軍令狀 信任狀 群眾 諾言 空談誤國 實干興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