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蘇州博物館成功轉型 打破外熱內(nèi)冷形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記者:周建琳
同中國許多博物館的門庭冷落相比,蘇州博物館新館一直很熱鬧。作為建筑大師貝聿銘的收官之作,人們愛把這里當作一個景點來玩,愛“外表”更勝“內(nèi)容”。
“但近年來蘇博門前長長的隊伍,更多的是為蘇博精心策劃的展覽而來。”蘇州博物館館長陳瑞近在這里工作多年,親歷了博物館的發(fā)展和轉型。15日,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他稱,蘇州博物館已告別“外熱內(nèi)冷”局面。
“外熱”不再“內(nèi)冷”
“前些年,我一早來上班就看到門口排起了長長的隊,我心里清楚他們中八成左右是被貝聿銘大師的設計所吸引。”陳瑞近坦言“高興之余是失落”,因為精心布置的展覽都會被視而不見。
“但現(xiàn)在情況發(fā)生了變化。2013年蘇州博物館在國家一級博物館評估中排名第八。”陳瑞近解釋說,這里面的背景是有國家級博物館,有“8+3博物館”,各個省都有省級博物館,而作為一個地級市博物館能排這么前,是不容易的。
2014年對于蘇州博物館來說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從年初文徵明特展開始,古韻茶香茶具特展、瑞典水晶玻璃特展,到年末的陳丹青藝術展、吳門畫派之唐寅特展、吳越青銅兵器特展等。這一年,蘇州博物館共推出特展 11 個,全年觀眾量超過 165萬余人次。
“博物館是保存人類記憶的地方,文物的征集伴隨著地方文博事業(yè)的發(fā)展不斷豐富,對‘記憶’的填補也愈加豐富。”陳瑞近透露,去年,蘇州市人民政府斥資4250萬元,從臺灣古越閣正式征集夫差劍、越王劍等一批珍貴青銅兵器入藏蘇州博物館,填補了蘇州博物館缺少有銘銅器證明蘇州吳文化發(fā)祥地淵源的空白,使得專題展覽有了主心骨。
一場接一場“重量級”的特展令人目不暇接。無論是對于吳地本身歷史文化的傳承,還是對外部和現(xiàn)代藝術的傳播,都彰顯了蘇州博物館用開放包容的理念,樹立地方文化標桿的決心。
盡現(xiàn)城市的溫情
圍著玻璃柜,觀眾隨人流匆匆轉一圈,依次將陳設的展品看過去,是什么、叫什么、有什么用途,過目即忘,草草結束——沉默、靜止、晦澀,博物館給人留下的印象和體驗多年一成不變。
“一個好的博物館,要打破“高冷”的形象,面向大眾,博物館怎么做展覽,做什么展覽,不再由博物館單方面說了算,而是由公眾的需求和社會的變化來決定的。”陳瑞近認為,顛覆博物館固有的方式,告別過去,這是必須面對的現(xiàn)實。
“舉個例子,我們辦一個青銅器展,如果在標簽上僅僅寫‘二里頭文化一期’‘二里頭文化二期’,這種標簽對觀眾來說,是冷漠的,跟他們無關的。“我們希望把這些展覽做成有溫度、有溫情的展覽,讓觀眾通過展覽感受到他們的熱情。”
為此,蘇州博物館在近年來開展了“觸摸文物,感受歷史”的活動。這是讓從前在櫥窗內(nèi)陳列的文物走近大家的身邊,是蘇州博物館向文物愛好者提供的一個與文物親密接觸的機會。
此外,通過結合文博論壇、七彩假日、文化體驗等項目為不同需求人群開設的活動,讓參與者從視覺和觸覺等多個角度,了解文物知識,感受歷史氣息,成為了蘇州博物館的一大特色。
在陳瑞近看來,變革更要在布展團隊的建設上有所體現(xiàn)。起用年輕的策展團隊,采用項目負責制,是他的一個重要舉措。吸引年輕觀眾走進博物館,博物館才有未來,而只有年輕人最了解年輕人。
坐在蘇州博物館的咖啡廳里,這里溫馨的布置詩情畫意,禮物準備好了,整個博物館洋溢著節(jié)日的氣氛。正如陳瑞近所希望的那樣,蘇州博物館已經(jīng)成為一個時尚而風雅的地方。
把博物館帶回家
行走在蘇州博物館,大師貝聿銘最驕傲的是紫藤園內(nèi)那棵文徵明手植紫藤,虬龍盤旋,氣派非凡,那是從拙政園內(nèi)當年文徵明手植紫藤上嫁接過來的,一支藤條,成為溝通古今的時光隧道,延續(xù)了蘇州文脈。
“在蘇州博物館淘幾粒文徵明手植的紫藤種子,也能把文脈植在自己陽臺……”這不是網(wǎng)友調(diào)侃,而是真實的故事。2013年在舉辦文徵明特展時,蘇州博物館推出了“文徵明手植紫藤種子”,結果800份紫藤種子銷售一空。
除了紫藤種子,去年,一款名為“國寶曲奇”的食品引爆了人們的“朋友圈”,這個以蘇州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秘色瓷蓮花碗原型的產(chǎn)品,一上市就受到了許多觀眾追捧。
“舌尖上的國寶”,除了可以吃,還大有可為。“國寶曲奇”先在蘇州博物館的淘寶網(wǎng)店上以消費滿48元單片換購的體驗形式進行銷售,仍然供不應求,隨后蘇州博物館在藝術品商店和網(wǎng)店同時推出了禮盒裝,上架短短一周不到,數(shù)百件產(chǎn)品即銷售一空。
據(jù)統(tǒng)計,2014年蘇州博物館自主開發(fā) 66 款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銷售總額達到 512萬元,其中“國寶味道之蓮花碗曲奇”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博物館開發(fā)的創(chuàng)意產(chǎn)品,一種承載著文化理念的符號”。在為年輕的文創(chuàng)團隊點贊的同時,陳瑞近希望能夠通過這種有趣的產(chǎn)品形式,讓博物館及文物真正地走進普通人,尤其是年輕人的生活。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博物館 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