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協商 協商
政協協商開新篇——2014年度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掃描
原標題:政協協商開新篇——2014年度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掃描
兩會召開在即,全國政協常委會即將迎來一年一度的大考。政協全會開幕式上,俞正聲主席將代表常委會作工作報告,并請全體委員審議。
過去的這個工作年度,每隔一周的周四,俞正聲大都會坐在全國政協禮堂金廳,主持一場座談會。
這是一種精心設計的會議形式——它的議題大都提前確定,并已列入全國政協年度協商計劃;它通常由全國政協各專委會和民主黨派中央共同舉辦,為了把會議籌備好,它們要提前作扎實的調研;它的與會人員體現了廣泛性,黨外人士經常占到70%左右,還有與議題相關的國務院部委負責人參與;它的氣氛熱烈而有序,各有關方面充分表達意見,時有爭論甚至交鋒;甚至它的會場都很講究,橢圓形的桌子,讓每個與會者都感受到平等。
會議的名字叫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自2013年10月22日第一次雙周協商座談會召開起,全國政協便開辟了一個新的協商陣地。
2014年全年,全國政協共舉行19次雙周協商座談會,近400位委員參與其中,政協協商的密度與實效因之大幅度提升,從而奠定了新一屆全國政協的履職新格局與新常態。
務實的議題 靠譜的設計
2014年10月30日的雙周協商座談會,議題是“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垃圾廢棄物”,沒錯,就是這個看似很“小”的題目,登上了全國層面的協商平臺。
從這個題目可以看出雙周協商座談會的選題思路。水泥窯看似小事,卻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樣的宏觀話題緊密相連,以此為突破口,對探索如何化解水泥行業產能過剩、怎樣處理固體垃圾保護生態環境等都有重要意義。
從座談會選題看,“小題目作大文章”的特征明顯,大多是些切口小的重大關鍵性課題和戰略課題。以小切口切入,可以避免因話題太大而讓協商虛化,對于推動實際問題的解決大有裨益。尤其是一些與老百姓切身利益緊密相連的民生問題,比如大學畢業生創業就業環境優化、民族地區城鎮化進程中的就業問題、積極推進醫養結合型養老護理模式建設、建筑工人工傷維權,等等。因為問題抓得準、建議提得實而得到國務院有關部門的積極回應,協商意見被充分吸納,完善了相關法規政策,推動了問題解決。
正如俞正聲主席所強調的,要善于從關系全局的小問題入手,選準一個切入點,真正把它研究透,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切實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對策。
盤點一年來的議題,還會發現一個明顯的趨勢,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持續推進和依法治國戰略的明晰,越來越多的政治法律類議題,出現在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上,打破了一開始以經濟類問題為主的格局,選題視野更加開闊。如“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利用大數據技術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更好地發揮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增強政府公信力”等。
因為鮮明的問題導向,讓雙周協商座談會不回避問題。迄今為止的雙周協商座談會主題中,很多都是帶有爭議性的問題,比如去年的“核電和清潔能源發展”“發展特高壓輸電,優化電力布局”,還有此前的建筑產業化、城市大氣污染、維護職工權益等。這些課題,要么是公眾普遍關心卻推行效果不明顯的領域,要么是新興行業發展態勢不明朗,要么是利益沖突明顯的重大問題。
顯然,人民政協在協商民主領域的探索與積累,讓它能夠輕松駕馭這樣關注度高、爭議大的命題,并能在眾說紛紜中尋求共識與答案。
當然,能不能說很重要,說了管不管用更重要。一個好的民主設計,必須考慮利益訴求與意見的落地問題。政協沒有決策權也沒有行政權,批量的意見建議如何為決策助力?雙周協商座談會至少設計了以下環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主持會議,作為政策制定者與執行者的國家部委與職能部門全程參與討論,還有最終的會議記錄會被整理成信息專報遞交決策層。
事實也證明,作為會議的成果,多場雙周協商座談會的相關建議已被黨中央、國務院及時采納。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籃球運動員姚明去年4月參加了一次雙周協商座談會,并在會上發言呼吁取消賽事審批,讓市場主體自由投資賽事。到了去年9月,傳來好消息,國務院常務會議作出部署,決定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審批。
開放的會議 充分的協商
去年1月9日,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的會場成了一場辯論會,主題是核電與清潔能源。
日本福島核事故引發核電安全的爭論,我們應該怎樣安全有序地發展核電?業內觀點莫衷一是,挺派與反派各執一詞,零散的爭論并未達成共識,源于雙方沒有像樣的對話,由于掌握信息不全,很多觀點都是情緒宣泄,于高層決策和公共理性并無太大助益。
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恰恰提供了對話的平臺。每次座談會的人數規模在20人左右,人員構成方面,有政府官員、企業代表、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還包括就議題進行過專題調研的民主黨派負責人——有關議題的各個環節的利益代表在場,頂尖的專家學者在場,決定了這樣一場座談會,協商和資政的意味都很濃厚。
正如這場核電的爭論。何祚庥院士的發言指向核電站技術的安全性能,幾位在場專家針鋒相對,你來我往,上演了一場精彩的交鋒。激烈處,會議主持人、俞正聲主席笑著維持紀律:“我們是只交鋒,不爭吵。”
自雙周協商座談會啟動以后,俞正聲每兩周都要在政協禮堂主持一場這樣的高強度會議,他親切自然的主持風格恰與會議的協商性質契合,讓會議進行得流暢而高效。大部分時間,俞正聲都在認真傾聽,但會在一些關鍵問題上插話,或問細節或表達觀點,而這樣的插話往往會起到調節會場氣氛、將討論深化的效果。
之所以有熱烈的氣氛,還與會議的議程設置相關。一般會議開場會宣布規則,如可以打斷、可以質疑、不準念稿,還有注意發言時間等。由于時間短,委員們的發言都直奔主題,全是“干貨”,而不是念干巴巴的講稿。
如此開放的會議,與本屆全國政協的工作理念密切相關。去年兩會首日,俞正聲主席在代表政協常委會作工作報告時說過這樣一段話:“在政協各種會議和活動中,要始終堅持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辮子的‘三不’方針,提倡熱烈而不對立的討論,開展真誠而不敷衍的交流,鼓勵尖銳而不極端的批評,努力營造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民主氛圍。”
“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辮子”的“三不”方針,成為一時的輿論熱點。重提歷史上“神仙會”的“三不”方針,既是對優良民主傳統的接續和繼承,也體現了本屆全國政協在新形勢下探索推進協商民主的決心和擔當。
“雙周協商座談會圍繞著增加協商密度、提高協商成效的新要求,在繼承中創新,綜合運用各種協商民主形式,以界別為基礎、以專題為內容、以對口為紐帶、以座談為方式,創造了一種新型的協商民主形式。”中國人民政協理論研究會副會長李君如曾高度評價這種會議形式。
政協原來有句老話叫“年委員、季常委、月主席”,常態化履職平臺缺失,讓政協人才智力密集的優勢難以充分發揮。而雙周協商座談會的開啟,無疑讓協商密集起來,也讓委員發揮主體作用多了一個平臺。
有人做過一個測算,按一年20次左右雙周協商座談會、一次20人左右參與粗略計算,每年將有400位左右政協委員通過這個渠道發聲履職。而一屆全國政協5年,這個數字便是近2000人,也就是說絕大多數政協委員將有機會參與其中。
政治協商制度的效能,被進一步激活了。
編輯:薛鑫
關鍵詞: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 全國政協禮堂 履職新格局與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