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該怎樣給教育資源分配糾偏?
原標題:高考按考生人數分配錄取指標可行嗎?
非常評
全國人大代表、北大附中河南分校校長李光宇在談及高考錄取,特別是重點大學的錄取比例時說,重點大學,特別是“985”高校、“211”高校,對河南投放的指標太少。他強烈呼吁重點高校增加對中西部地區人口大省的招生指標,按各省考生人數比例分配錄取名額,對河南這樣的人口大省更公平。(3月9日《鄭州晚報》)
推進高考公平須改革錄取制度
只有取消分省計劃,實行重點大學不分區域面向全國的自主招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高考錄取按各省人數分配名額這一提議,早在10年前,就曾被熱議。2006年,中國政法大學也曾按照這一方法,分配錄取名額,但是,其他985、211院校并沒有跟進。按照學生人頭分配名額的方式,很簡單直接,但真要執行,卻面臨一系列新的問題。
一是錄取名額多的發達地區并不同意。二是各地的教育質量差距大,按人頭分配,忽視了各地的教育質量差異以及生源個體差異,如果這種名額分配方式實施,會出現從教育發達地區,到教育不發達地區的高考移民,另外,高校也難以根據生源質量,自主調節在不同地區的招生名額。
問題出在我國高考實行的分省按計劃集中錄取制度上,如果這一制度一直存在,那么,怎樣分配高校錄取名額,就一直是一個問題。目前的分配方式不公平,按照考生人口比例分配也會有新的問題。只有打破這一錄取制度,取消分省計劃,實行全國重點大學不分區域,面向全國的自主招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我國學生申請美國的大學,會分戶籍嗎?沒有,所有中國學生申請國外大學,都用統一測試成績(TOEFL、SAT或雅思)和自己的學業成績去申請,大學結合學生的統一測試成績、學業表現和大學的考察進行錄取,在錄取時,會考慮地區和家庭因素。那么,我國高考為何不能采取這一方式呢?為何一定要堅持分省計劃,以及與之對應的按戶籍報名制度呢?
需要指出的是,我國政府近年來也在調整各省的高考錄取指標,盡力縮小各地的錄取率差異,但是,由于這是基于目前錄取制度基礎上的調整,因此,只能有限縮小差距——在總體錄取率(包括三本、高職院校)方面,各地的錄取率在縮小,但在重點大學的錄取機會上,卻相差很遠。因此,要推進高考公平,必須從根本上對高考錄取制度進行改革。
□蔣理(教育學者)
教育資源分配糾偏不能單靠“計劃”
通過爭奪指標來實現資源攏聚,依然有著計劃的烙印。
這不禁讓人想起此前那位人稱最執著的政協委員——河南大學校長婁源功,也是用八次提案的形式表達對河南教育不公平的呼聲。從現實數量來看,河南有本科類公辦高校30多所,民辦高校10多所,加上專科學校,就是100多所高校。但河南一億人口只有一所“211”。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橫向比較,河南考生所面臨的教育不公平,可謂是清晰可見。而作為以教育投資為主業的李光宇代表,有此番言詞懇切的“呼喊”,無論是基于其產業的考量,還是作為履職的發聲,都值得點贊。
得看到,通過爭奪指標來實現資源攏聚,這依然有著計劃時代的深刻烙印,而以人口基數來分配,恐怕也并非科學合理的資源分配方式。而無論是從廣義上的公平,還是從教育規律來說,高考高招的錄取改革,應該有系統化的思路。
說到底,停留在個案式解決邏輯,盡管對應的是當下教育資源分配模式,卻并不能真正改變弊病叢生的高考高招,自然也就不是著眼于“教育公平”的訴求。也只有在“教育部直屬”、“中央財政支持”上得到突破,才能實現教育資源的格外“照顧”。在這種分配格局尚未打破的大環境下,希望錄取名額實現整體公平只能是奢望。
于此而言,要實現教育公平,顯然不是一次或者多次提案所能解決的,還是需要在深度改革上下工夫,讓教育資源分配不再沿循著計劃時代的思路,能從整體公平設計上著手,祛除教育資源分配中的地緣因素。
□高亞洲(編輯)
編輯:水靈
關鍵詞:高考 考生 分配 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