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悅讀 悅讀
清明也可以充滿玩樂和歡笑
原標題:盤點清明特色習俗 清明也可以充滿玩樂和歡笑
清明節只是用來祭奠、緬懷先人的節日嗎?錯!依照傳統,清明節遠沒有這么“簡單”。在不少70后80后的印象中,兒時的清明時節有著各種各樣的玩樂和歡笑。這些特色習俗都有啥?
校園里的“碰雞蛋”比賽
對于一些魯北地區的孩子來說,每年清明節期間最期待“碰雞蛋”比賽。那時,家家戶戶早上煮上一鍋雞蛋,一個個晾干后,再染成紅色。孩子們早上起床后,從自家一鍋雞蛋中仔細挑選出最堅硬的幾個,放進書包上學去。
到了學校,趁還沒上課,“碰雞蛋”比賽便開始了。孩子們先在班里碰,決出勝負后,再到別的班級碰。比賽時,雙方都小心翼翼攥好雞蛋,只露出尖尖的前端,只等裁判號令,“啪”一聲決出輸贏。贏的興高采烈,輸的悶悶不樂,有時還會哭鼻子。
記得有意思的是,有些求勝心切的孩子會偷偷“作弊”,從自家挑選小個頭的鴨蛋或鵝蛋冒充雞蛋,染成紅色后還真看不出來。最后被發現后,免不了受一頓“教訓”。那些年每逢清明節,校園里會傳出清脆的蛋殼破碎聲和爽朗的笑聲。如今,煮雞蛋的人家越來越少,“碰雞蛋”比賽也漸漸成為過去。
那一只埋在地里的烤蛋
生活在東北黑土地上的滿族在清明節期間有埋蛋的習俗。吉林省民俗學會理事長施立學介紹,清明節也是春耕的時節,在開犁之前,農戶會在田邊生起火堆,把雞蛋埋在火堆里燒烤,等烤熟后,再恭恭敬敬將其埋到自家田地里,“雞蛋象征糧食籽粒飽滿,希望來年莊稼豐收”,施立學說。
對于如今的滿族群眾來說,埋蛋的習俗已經十分少見。不過,清明節期間的另一個習俗——吃小根蒜餅,還經常見到。“小根蒜,大腦瓜,又好吃,又好挖”,施立學說,小根蒜餅是清明時節滿族獨具特色的食品。春風一吹,學名薤白的小根蒜就生長起來。滿族用于薩滿祭祀的黏米,碾成面,包上小根蒜,烙成餅,吃起來能“讓人嘗到辛辣、鮮活的春天”。
生豆芽和烤乳豬
生豆芽是清明節期間晉北地區的習俗之一,用一口底部邊沿帶有排水洞的中型水缸,將綠豆或黑豆放入,往里面注入涼水,用木板蓋嚴并用幾塊體型較大的鵝卵石壓住,每天換水數次,一星期左右新鮮的豆芽即可食用。豆芽生出后,再用玉米面包豆芽餡食用,以此紀念先人。如今,生豆芽的習俗也很少見到。
在湖北讀研的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村民鄧創興說,烤乳豬是廣東人清明祭祖時不可少的祭品。在清明節前后一兩周,身在外地的游子一般都會回家鄉參加祭祖活動。祭祖貢品中,都少不了烤乳豬。每逢清明節,很多飯店會打出烤乳豬這個招牌菜,一些商家還會推出烤乳豬預定等活動。
鄧創興說,小時候在家里過清明節,最期待的就是吃到烤乳豬。如今身在外地,一到清明節,緬懷先人之余,也會想念烤乳豬的味道。(記者宗巍 段續 程大雨)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清明特色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