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推薦 推薦
信訪發言人首度集訓學發聲 改變“只做不說”傳統
原標題:信訪發言人首度集訓學發聲 改變“只做不說”傳統
全國信訪系統新聞發言人培訓班在京開班,學員正在課堂上聽講。國家信訪局研究室理論宣傳處供圖
5月17日至5月22日,由國家信訪局主辦的全國信訪系統新聞發言人培訓班在京開班,各省級信訪局(辦)和副省級城市信訪局的新聞發言人首次進京集中培訓,他們在內部被戲稱為信訪系統新聞發言人的“黃埔一期”。
在國家信訪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張恩璽看來,由于信訪工作的敏感性,“只做不說、多做少說”一直是信訪部門的老傳統。但在“人人都有麥克風、都是通訊社”的新媒體時代,“只做不說”的思維已無法適應。
培訓第一堂課上,張恩璽主講,直接抨擊地方系統關鍵時刻“失聲”。“最近發生的黑龍江慶安槍擊事件,迅速被公眾‘圍觀’,過程激烈,衍生出次生輿情事件,信訪部門也‘躺著中槍’,當事人被說成‘上訪人’,實際上八竿子打不著,好像一有點風吹草動,信訪部門就是當然的‘冤大頭’。為什么要等到事件炒作了幾天后才公布視頻,以正視聽?”
“剛才主持人問題太尖銳了!”客串廣東省汕尾市市委書記的史國軍針對烏坎事件訪談后走出“電視臺演播廳”后,長出一口氣……
“河北省保定市環保局長”王再興也有同感,“這是我遇到關于保定霧霾最尖銳的提問啦!”
史國軍和王再興的真實身份分別是江蘇省信訪局副局長和河北省保定市信訪局副局長。
發言人現場遇尖銳提問
5月21日10時許,“廣東省汕尾市市委書記”史國軍坐在“電視臺演播廳”接受“深度訪談”,“訪談”的主題是一度備受關注的烏坎事件。
史國軍手里拿著十幾頁材料,在主持人連續向他問關于烏坎事件的處置情況時,他都能對答如流。
突然,主持人問道:“有人講,烏坎事件的選舉模式可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你怎么評價?”
史國軍先是一驚,他穩了穩神,回應說:“烏坎事件只是一起個案,我不認為這種模式可以在全國推廣。在這個事件中,我們要反思,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的發展觀和政績觀是以GDP為標準,還是以社會和諧穩定,老百姓能共享經濟發展成果為標準。另外,我們要加強對基層權力的監督和制約,不允許腐敗在與老百姓接觸較多的基層權力中出現。”
史國軍回答結束,“觀眾席”中響起一片掌聲……
“觀眾”正是來自全國各個省和副省級城市信訪局的120余名新聞發言人和新聞發布機構負責同志。
這次訪談,是培訓中新聞發布專項模擬演練科目的一個環節。
“剛才嚇死了!”走下臺后的史國軍仍心有余悸。他告訴新京報記者,前一天,培訓班的老師通知他,他所在的第三組學員要在模擬演練課上準備烏坎事件電視訪談這個題目。本來其他學員準備了這個,后來臨時怯場,作為組長的他只好上了。為此,他當晚查閱了很多烏坎事件的資料。
“老師說今天的環節會有一兩個刁鉆的問題,不知道會放在哪個人身上,看來就是我這里了。”史國軍笑著說。
王再興準備得沒史國軍那么充分。在一場模擬霧霾主題的發布會上,面對臺下“提問記者”要求其提供保定因霧霾引起呼吸道疾病具體人數的問題時,他沒答上來。
王再興有些抱憾。“我以前沒和媒體打過交道,有些尖銳的問題或沒有準確內容的問題,我還真不知道怎么說。”
“讓新聞發言人學習在各種場合如何客觀回應記者提出的尖銳問題,客觀準確的傳遞信息就是這次培訓的初衷之一。”國家信訪局研究室理論宣傳處處長覃愛民告訴新京報記者,這次培訓是國家信訪局首次組織各省區市、副省級城市信訪局新聞發言人集中培訓。6天培訓中,國家信訪局邀請了中宣部、公安部、北京市政府新聞辦的現任或原任新聞發言人進行專題講座和案例教學。
授課教師媒體人占三成
在培訓班12名授課教師中,有4名來自媒體的資深人士,分別來自新華社、中央教育電視臺、壹讀傳媒和中央電視臺。
壹讀傳媒總裁兼總編輯馬昌博主要與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王彩平一起負責模擬演練環節。模擬演練中分別設計了霧霾、烏坎事件、PX事件、校車安全事故等四個主題。他們的任務是讓發言人了解不同媒體對新聞事件的興趣點有何不同,以及如何在各種場合下準確了解、回應和幫助媒體的采訪需求。
馬昌博在過去四年中一直負責培訓國新辦全國新聞發言人班和國家行政學院的司局級班,對官員的媒介素養現狀頗為了解。在他眼中,信訪部門是相對較神秘的部門,省級信訪部門召開新聞發布會回應社會熱點的情況很少見,所以上課的很多學員對如何敏銳回應媒體關切還有差距,但他也認為,信訪部門在理解公眾合理訴求上反而更有優勢。
馬昌博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細節。在演練中,新聞發言人們雖然做了準備,但面對尖銳提問,往往還是會被激發出帶有情緒化的表達。“情緒化的回答非常致命,不僅會引起輿論次生災害,甚至會影響發言人的政治生涯。官員和記者都各自是一個職業,不是誰要為難誰,任何時候都要用職業態度對待別人的職業要求。”
通過這次培訓,王再興明白,對于突發類事件的新聞發布,發言人要對事件的進展全盤掌握,并用盡可能多的細節向媒體提供信息,對尖銳問題用情緒化的表達來回應會帶來不可挽回的負面效果。“我們平時接觸最多的是信訪人員,有時會遇到一些非正常上訪人員,我們把所有的道理都和他講了,但他就是不信,我們也沒辦法。如果用這種思維方式面對媒體,那就會出問題。”
史國軍曾擔任過淮安市政法委書記,曾多次接受媒體采訪。他坦陳,那時與媒體打交道多是正面采訪,對于突發事件的回應經驗尚有不足,這次培訓讓他大開眼界。
高燕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信訪局局長,她是這次培訓中唯一一位擔任“一把手”的新聞發言人。
高燕稱,因為以前在宣傳部門工作過,非常清楚新媒體時代下信訪工作應改進宣傳方式,所以這次特意來學習。
培訓結束后,高燕的計劃是先召開新聞媒體座談會,了解媒體需求,然后通過網絡傳播等各種方式宣傳信訪法規,引導信訪人通過合理的方式解決訴求。
對于信訪部門新聞發言人的風險,高燕和史國軍都認為,信訪部門發言人的難度比其他部門要大,因為很多問題并不是信訪部門的問題,信訪部門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更多的是與主管部門的協作,所以作為協調者角色,風險會更高,但也不能怕擔責而退縮。
縣級以上信訪部門今年都有發言人
據了解,我國信訪系統新聞發言人制度真正建立起來是在十八大以后,與中央機關、國務院各部委各系統新聞發言人建立基本同步。
在公眾眼中,與其他部委相比,信訪系統的新聞發布活動不算多。
一位西部省份信訪局的內部人士解釋,由于信訪工作的敏感性,以前信訪工作是“只做不說”,后來變為“多做少說”,給公眾很神秘的感覺。
這種情況從2013年開始逐步改變。
從2013年起,國家信訪局在官網改版后先后發布一系列信訪改革文件,并多次召開新聞發布會,去年就開了4次新聞發布會,向外界介紹信訪改革最新進展。
據張恩璽透露,下一步,國家信訪局將要求各地信訪部門必須定期不定期召開新聞發布會,實現新聞發布工作常態化,并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包括機構設置、人員配備等,國家信訪局還將定期考核檢查,以此推動信訪系統的新聞發布工作水平。
在他看來,舉辦全國信訪系統新聞發言人培訓班具有里程碑意義。在國家信訪局對外開放的基礎上,要讓全國信訪系統逐漸拿掉“神秘面紗”,敞開大門。這次培訓,就是要解決信訪宣傳工作存在的三大問題:不愿講,不善講和不會講。
張恩璽表示,國家信訪局已提出要求,6月30日前,縣級以上信訪部門都應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原則上市縣兩級由信訪部門主要負責人擔任,省級必須由部門副職以上領導擔任。國家信訪局還將設置相應的考核和檢查制度,盡快提升信訪系統的新聞發布水平。
新京報記者 邢世偉 北京報道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信訪發言人 集訓 “只做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