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用“無人超市”測試國人信用?
如果缺乏規制,人性中貪圖便宜的基因就會發揮作用。這個規制,或者來自內心的道德律令,或者來自外在的強行監控和處罰機制。
北京和杭州兩地試驗“無人超市”,沒有收銀員,購物付款全自主。比較特別的是,當顧客掃描二維碼時,跳出的頁面沒有付款金額,需要自行輸入。相關報道稱:“付不付錢、付多少錢全部由顧客自己決定,就算有人拿了東西就走,也不會受到任何阻攔。”
商品其實是有標價的,只是結賬的時候,卻故意含混讓顧客自行輸入價格。結果是,杭州的那家超市實收款差了3000元,付款率為82%。北京的超市沒公布數據,但有人拍下10塊錢甚至分文不給,就將名貴煙酒帶走的情況發生。還有一個外國人,回家發現少付了5元錢,晚上特意趕來補交。人性的復雜性,在此得到多樣的彰顯。
試驗的組織者宣稱,通過這次試驗,對中國的信用社會更加有信心;但網上的很多輿論,則認為內地信用環境還不成熟,無人收銀模式“肯定行不通”。我覺得,后者是被誤導了,無人收銀模式完全行得通。問題出在這次活動的組織者身上,他們似乎深受某種營銷學的影響,故意設置出一場炒作價值大于實際意義的試驗。
“無人超市”在歐美早有實踐,在中國也非新鮮事物。石家莊老火車站附近2013年開過,九江學院學生在該院圖書館也開過。從媒體的報道可知,石家莊那個商店,經常“失竊”;九江學院的超市,則因接連出現超百元的營業額出入而一度歇業。學校是熟人社會,且超市有監控鏡頭,尚且如此,可見商業邏輯不能背離人性。
如果缺乏規制,人性中貪圖便宜的基因就會發揮作用。這個規制,或者來自內心的道德律令,或者來自外在的強行監控和處罰機制。如果一個人內心的道德感足夠強,即便沒有外在的規制,他也會為自己的商品交易行為負責,譬如那位夜里補交5元錢的老外。但當涉及的金額足夠大而又無人看守時——譬如是50萬美元,可能這位老外也不會歸還。尤其是,一個試驗是面對不確定性的多數人時,情況就更不同,一定要考慮外在的制約,否則即有誘導犯錯之嫌。
從杭州和北京的無人超市試驗看,設計者故意在超市留下貴重的煙酒,又刻意制造了一個漏洞,即在掃描二維碼付款時,不自動跳出金額,而要顧客自行輸入——在掃描二維碼時自動跳出應付金額,并無難度,似可理解為是他們故意留下陷阱,以求得到更易傳播的新聞效應。
在金額可自行輸入甚至連二維碼都可不掃就走人的情況下,還有82%的付款率。這當然是一個不錯的結果。但如果將試驗地點從北京、杭州換到其他三四線城市,可能效果要差一些。收入越高的群體,相對越不會因一些小利而違背規則,所謂的“倉廩實而知禮節”。但如果有高檔煙酒存在,就應該有外在的制度設計,保證交易的公平發生。
最新消息是,所謂的“無人超市”在運營了一天之后,又恢復了有人模式。這無人超市一共賠了萬把塊錢,卻吸引足了眼球。然而,所謂的國人信用究竟測出了什么,倒是令人感到困惑。不管怎樣,故意留有規則漏洞,去測試別人的誠信,實在是很無聊的一件事情,恐怕也很難得出客觀的結論。而且,既然炒作的痕跡如此明顯,公眾當然也會質疑,中間有沒有托。
□韓福東(專欄作家)
編輯:水靈
關鍵詞:用無人超市 測試 國人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