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4名留守兒童服農藥身亡 父親長年在外打工仍失聯
圖中這位孩子名叫熊守會,父親已經在貴陽打工8個月,所賺的錢只夠父親在城里的勉強度日。這個冬天熊守會只有身上這件單薄的棉襖陪她“過冬”,由于嚴寒,她的手已經被凍傷。中新社發 馮中豪 攝
這是4名死亡留守兒童生前居住的房屋內景
這是4名死亡留守兒童生前居住的房屋內景1
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 9日23時許,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田坎鄉茨竹村發生一起兒童集體服用農藥事件,4名兒童經搶救無效不幸死亡。悲劇牽動了無數網友的心,在扼腕嘆息的同時,疑問也接踵而來:孩子為何殞命家中?原因到底是什么?如何杜絕類似悲劇再次發生?帶著疑問,記者走進了這個偏遠而貧困的小山村。
悲劇是如何發生的?
悲劇發生在茨竹村一座三層的小樓里。和周圍的四五戶農戶相比,這座修建于2011年的小樓外墻貼著瓷磚,顯得還比較體面光鮮。可走進屋內,卻是另外一番情景:破爛的家具、裹成一團的被子,桌面上積滿了灰塵,書本、雜物散落在房間的各個角落,一看就是許久沒有收拾過的模樣。
悲劇,就發生在這座內外反差極其強烈的屋子里。
9日當晚,夜已深,整個村莊漸漸進入了沉睡。村民張啟付家里正在裝修,他睡不著,一個人在房前拾掇了一會兒,覺得累了,就靠在自己的摩托車上休息。突然,他聽到附近鄰居家的房子里有響動,以為進了野豬,就打著電筒循聲而去。
映入眼簾的一幕讓他大吃一驚。四個孩子躺在地上,其中一個男孩口吐唾沫,正在抽搐。他第一時間打電話報了警。
不到十分鐘,公安人員和村里的干部聞訊趕來,將四個孩子送到最近的衛生服務中心搶救。23時許,因搶救無效,這4名兒童不幸死亡。
公安機關調查顯示,死亡的這4名兒童系兄妹關系,最大的哥哥13歲,3個妹妹分別只有9歲、8歲和5歲。初步調查顯示,這4名兒童系服用農藥中毒死亡。
茨竹村村支書高華成告訴記者,這4名兒童獨居在家已有兩年光景。他們的母親任希芬因家庭糾紛,2014年3月外出后一直去向不明;父親張方其常年在外打工,今年過年曾回來過,但3月份又外出打工了,至今聯系不上。
據調查,孩子的爺爺奶奶已經過世,外婆外公住得很遠,雖然還有一些親戚,但張方其夫妻離開的時候,從未把孩子托付給任何親戚、朋友或鄰居照看。平時4個孩子的飲食起居都靠13歲的哥哥照顧,但很顯然,這么小的孩子難當重任,除了家里亂七八糟的沒什么收拾,四個孩子平時也穿得破破爛爛。
死因到底是什么?
從警方排查的情況和周圍村民的介紹看,張方其家的家境在村里并不算太差。“兩口子一直都在打工,這樣的家庭在村里也算不錯,并不是窮得叮當響的那種。”駐村干部顧在朝說。
孩子的姨婆潘玲說,這些孩子平時食宿自理,張方其打工之前曾辦了一張銀行卡交給大兒子,今年4月還給孩子匯過700元錢。在他們的家中,也尚余1000多斤玉米和50多斤臘肉。
高華成說,考慮到張家孩子比較多,鄉里從2012年起將張方其和長子納入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每季度保障金額為425元,2013年調整為440元,2014年再次上調到531元。警方在事發現場搜到的銀行卡顯示,賬戶里結余的低保金還有3500余元。
孩子到底為什么自殺?周圍的村民們也百思不得其解。“他們家和其他村民沒有什么矛盾,事發前也沒發現孩子有什么異樣。”村民楊昌秀說。不過唯一和其他家庭不同的是,無論是張方其本人還是他的孩子,性格都比較孤僻,不愛和人交流。
張方其的二姐張方友說:自家兄弟平時比較孤僻,來往很少,出門也不會來交代一下照顧家里,“平時打工都有點聯系,但今年都聯系不上,電話要么通了沒人接,要么就是停機”。小孩們和自己也不親近。
楊昌秀說,張方其的家人和孩子性格比較內向,平時不愿意和鄰居交流,因此大家沒什么來往。張家的小孩平時很少出門,也從不和其他孩子玩,家里房門時常緊鎖。平時,他們也不知道隔壁家里是否有人,在干什么,只有晚上家里亮燈才知道有人在。“最近一個月,老師們經常來勸小孩讀書。老師們說:‘你來讀書嘛,在學校讀書還有一頓午飯吃。’但小孩只是答應,沒怎么去。”
顧在朝回憶說,前年為了催孩子入學,他和派出所以及中心小學的校長、老師一起到孩子家里去過,但家人和孩子都不那么積極。“有時候孩子一個多星期沒去上學,學校找到家里,家長卻不知道。有一次小孩消失了很久,村里和學校很多人還分頭去找。”顧在朝說,小男孩一直都不太聽話,也經常被家里人大罵。
如何避免悲劇頻繁發生?
目前,孩子的死因仍然是謎。但令親戚、朋友、鄰居,鄉鎮村各級干部和公安干警著急的是,動用了一切可以動用的聯系方式,孩子的父母仍處于失聯狀態。遠親肖文英說,孩子不缺吃穿,缺的是家人的關心和照顧。“父母說走就走,很多責任都沒盡到”,對孩子的關心,甚至還比不上村里的干部和周圍的鄰居。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當地第一次發生類似事件。2012年,5個孩子在雨夜躲入垃圾箱生火取暖,因一氧化碳中毒死亡,最大的13歲,最小的9歲;2013年,5名兒童在放學路上被工程車撞死;2014年,12名女童被教師強暴,最小的只有8歲……無一例外的是,他們大多都缺乏城里同齡人的幸福童年,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缺少基本的生活照顧和精神關懷。
俗話說,生而不養,養而不教,則妄為父母。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成斌分析認為,在貴州等中西部地區,留守兒童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教育學家的研究表明,由于缺乏“心理關愛”,大多數留守兒童極端情緒顯著,辨別是非能力弱、行為習慣較差、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控制能力。劉成斌說:“家庭的作用無可替代。”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責任人,對孩子成長而言,更重要的是家人的陪伴。
物質彌補不能替代家庭溫情。劉成斌說,“夫妻出于生計外出打工,兒童缺乏監管,導致家庭結構不完整,家庭溫情缺失。不少留守兒童心理上普遍存在自卑、內向、易怒等缺陷,這給兒童的‘社會化’帶來很大困難。”
留守兒童悲劇頻頻發生的背后,既是父母的責任,也有社會的問題。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乎國家的未來。盡管近年來,為解決留守兒童等問題,一些地區也成立了類似的留守兒童學校,但這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兒童的心理需求。專家表示,政府應對留守兒童問題給予高度重視,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優秀農民工及其配偶、子女的落戶政策,為外來務工者家庭融入城市創造積極條件。加強對農村留守流動兒童的管理與保護,及時摸清轄區留守流動兒童底數,加強對這一人群在教育、醫療、社會救助、心理干預等方面的服務,用溫情溫暖幼小的心靈,讓陽光照亮曾經的陰霾。
編輯:曾珂
關鍵詞:4名留守兒童服農藥身亡 畢節留守兒童服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