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推薦 推薦
國務院關注盤活財政存量資金 兩月內三次部署
原標題:國務院關注盤活財政存量資金 兩月內三次部署
眾所周知,國務院常務會議素有國家治理“行政系統中最高的決策平臺”之稱。換句話說,能在這一平臺上被討論的,可真真正正是“國家大事”。從今年4月開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共召開9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其中3次都在部署同一件事,那就是盤活財政存量資金。
而如果細細觀察,就會發現每次部署的重點略有不同。4月1日的會議“部署盤活和統籌使用沉淀的存量財政資金,有效支持經濟增長”,5月13日的會議“決定進一步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 以改革創新盤活存量資金”。6月10日的會議不僅“明確推進財政資金統籌使用措施,更好發揮積極財政政策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作用”,更是亮出八大舉措促積極財政加力增效。
“目前中國的經濟下行壓力大,所以穩增長成為第一位任務。在這種情況下財政必須用到位,用到急需的地方。”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占斌告訴人民網記者。
“財政資金亂花不行,有預算不花也不行”
從“部署”到“改革”再到“明確”,這三次會議的不同用詞體現出國務院對盤活存量資金的逐步推進。 數據顯示,繼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速創7%這一多年新低后,二季度中國經濟仍未見明顯起色。 在此情況下,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增效,除加大降稅清費力度外,必然要求增加公共支出。
值得注意的是,相當一部分財政資金或是進了預算卻“趴”在賬面上“沉睡”,或是成了“撒胡椒面”,沒有充分發揮作用;而另一方面,一些急需資金的國民經濟領域卻“囊中羞澀”、“嗷嗷待哺”。
在2015年臨近半年窗口期,6月1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聚焦財政資金統籌使用就顯得頗為及時。
此次會議亮出的八項硬舉措更是劍指資金使用“碎片化”。對地區和部門結余資金及連續兩年未用完的結轉資金,一律收回統籌用于重點建設;推進科技、教育、農業等重點科目資金整合;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清理整合專項轉移支付;加強部門內和跨部門資金統籌協調,避免重復安排支出和固化投向;將尚未使用的地方政府存量債務資金納入預算管理,與新增債務資金統籌使用;對政府性基金和專項收入實行目錄清單管理;統籌協調預算編制和執行……
“財政資金亂花不行,有預算不花也不行。” 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說,今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規模超過17萬億元,只有確保列入預算的項目按進度執行,把該花的錢如期花出去,才能撬動總需求,實現經濟平穩健康增長。
八項舉措之切中要害被許多專家評論為“對癥下藥”、“硬措施”
八項舉措切中要害被評論為“對癥下藥”、“硬措施”。比如針對地方花不完的錢上繳,就要求“對地區和部門結余資金及連續兩年未用完的結轉資金,一律收回統籌用于重點建設。不足兩年的結轉資金,要加快預算執行,也可按規定用于其他急需領域”。
再比如針對存量資金較大的地方和部門進行“懲戒”,要求“從2016年起,對上年末財政存量資金較大的地區和部門,適當壓縮下年財政預算規模”;“對項目預算執行慢的,同級財政可按一定比例收回用于其他方面”
八項舉措還著力破解難題,如提出推進科技、教育、農業等重點科目資金整合,旨在解決資金“碎片化”問題,讓有限的財政資金形成合力。
此外,此次常務會議也對統籌協調預算編制和執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改善措施:各級財政要嚴格控制代編預算,確需代編的事項要在當年6月30日前下達。其中最具突破性意義的是,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在水利、社保等領域開展滾動財政規劃試點。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對于提升預算的科學性,削弱地方層面“突擊花錢”的動力,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有分析認為,隨著財政收入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財政支出越來越大,收支矛盾越來越突出,財政可持續性面臨考驗。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統籌資金使用,并不是讓一些地區和部門“突擊花錢”,而是在預算框架內科學安排支出,并根據實際變化動態調整。宜盡早在體制層面改變財權被割裂的現狀,整合財力,科學理財,真正建立與市場經濟相匹配的現代財政制度。
張占斌解釋說,對于老百姓來說,盤活財政資金有利于經濟穩定增長,進而穩定就業、增加信心、刺激消費,從而帶動市場和內需,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可以看出,國務院要穩增長、保民生的態度堅定決心很大。”他表示。(楊芳 張雪禾)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國務院 關注 盤活財政存量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