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推薦 推薦
醫療費用5年來年均增2成 多省份結存額“吃緊”
原標題:醫療費用5年來年均增2成 多省份結存額“吃緊”
醫保基金正面臨越來越大的支付壓力。資料圖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醫療費用為7083億元,比2009年增加4218億元,年均增長近兩成。在醫療費用快速增長的背景下,醫保基金正面臨越來越大的支付壓力,多省份統籌基金結存偏離“滿足6至9個月支付需求”的紅線。
劇增 醫療費用年均增長近兩成
人社部近日發布的《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4)》(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4年,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醫療費用為7083億元,比上年增長15.2%,比2009年增加4218億元,年平均增長19.9%。
具體來看,普通門(急)診次均費用為157元,比上年增加6元,比2009年增加44元,年平均增長6.8%。門診大病次均費用為466元,比上年增加3元,比2009年增加68元,年平均增長3.2%,住院次均費用為10095元,比上年增加402元,比2009年增加2465元。
此前由復旦大學牽頭的健康風險預警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預計2015年我國人均醫療費用的年度增長率為14.33%至18.24%,明顯高于2013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8.97%的粗增長率。
“物價的波動和衛生費用的變化不呈正相關,而且政府、社會和個人三方中任何一方衛生支出的漲幅都超過物價漲幅。可見,物價波動對衛生支出的影響有限,不是衛生支出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文學國表示,四年來,個人衛生支出金額大幅上漲,政府對醫療衛生的巨大投入并沒有減輕個人的直接負擔。
專家認為,人均醫療費增長速度過快,嚴重侵害公共利益。如果人均收入增長率低于醫療費增長速度,意味著看病負擔逐年增加,導致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現象發生。
為解決這一問題,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關于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提出,破除以藥補醫機制,試點城市所有公立醫院推進醫藥分開,采取綜合措施切斷醫院和醫務人員與藥品間的利益鏈,完善醫藥費用管控制度,嚴格控制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到2017年,總體上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例降低到30%以下。
承壓 多地基金結存偏離“紅線”
高企的醫療費用不僅增加了患者負擔,也給醫保基金造成巨大壓力。
《報告》顯示,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結存持續增加。2014年,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累計結存5537億元,比上年增加731億元,增長15.2%,比2009年增加2876億元,年平均增長15.8%。
相比之下,基金的支出增速更快。2014年,基金支出6697億元(統籌基金支出4160億元,個人賬戶支出2537億元),比上年增加867億元,增長14.9%,高于收入增幅1.1個百分點,比2009年增加4067億元,年均增長20.6%。
人社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金維剛此前曾表示,從2013年的情況來看,全國有225個統籌地區的城鎮職工醫保資金出現收不抵支,占全國城鎮職工統籌地區的32%,其中22個統籌地區將歷年累計結存全部花完。在城鎮居民醫保方面,2013年全國有108個統籌地區出現收不抵支,醫保資金已經不堪重負,而且現在各項醫療保險基金支出增長率均超過收入增長率。
按照制度設計,統籌醫保基金結存需保證6至9個月的支付需求,若偏離這一“紅線”,過多或是過少都會出現問題。醫療保險基金結存過多在2009年之前曾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2007年,統籌基金的結存率高達34.8%,平均結存達21.5個月,其中累計結存最多的廣東達到56.2個月。
《經濟參考報》記者根據公開數據初步統計發現,如果按照統籌基金與個人賬戶支出比例8:5的比例測算,2014年,有三個省市在達到這一制度設計目標時可能存在困難。2014年,天津市基金支出185億元,但統籌基金累積結存只有2億元;湖北省基金支出217億元,統籌基金累計結存79億元;貴州省基金支出87億元,統籌基金累計結存僅23億元。此外,重慶市基金支出156元,統籌基金結存為69億元,也正接近“紅線”。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于保榮認為,醫保基金目前總體還是結余的,但這種結余一是歷史上沉淀下來的, 二是全國總體的數據,具體到當期和某個地區,不一定有結余。
隨著參保人口結構變化,基金的可持續性將進一步受到影響。華中科技大學此前發布的《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報告2014》預測,2017年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將出現當期收不抵支的現象,到2024年將出現基金累計結余虧空7353億元的嚴重赤字。
建議 加快發展商業健康險
專家認為,為構建更加全面的醫療保障體系,除了控制醫療費用增長、加強醫保基金監管等措施外,還要發展多種形式的補充醫療保險,其中加大商業健康保險支持不可或缺。
從世界范圍看,醫療保障責任多由政府、企業、個人三方共同承擔。目前,我國商業健康保險賠付支出在醫療衛生總費用中占比為1.3%,德國、加拿大、法國等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在10%以上,美國高達37%。
近年來,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較快,已有100多家保險公司開展商業健康保險業務,產品多達2200多個,涵蓋疾病險、醫療險、護理險和失能收入損失險四大類,保費收入達1123.5億元。不過,由于保險公司長期以來和醫院的合作不緊密,一些重大疾病的發生率、診療支出等信息,保險公司無從獲得,保險費率的制訂因此缺少科學指導依據,健康險產品盈利水平堪憂,市場規模仍有限。
在中國平安近日舉辦的《中國企業員工健康狀況及醫療福利報告》發布會上,平安健康險營銷總監尚教研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就診支出數據分析,社保目錄內報銷比例僅為48%,其余52%的醫療開銷均須由員工自行承擔,這些都使得員工面臨一定的醫療開支壓力。
事實上,政府在繼續增加對醫療保障的支持的同時,多次出臺商業健康保險鼓勵政策。去年10月,《關于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的若干意見》出臺,進一步完善了商業保險發展體系;今年5月公布的《關于開展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政策試點工作的通知》,正式開啟健康險稅收優惠政策的序幕。
“如果我們通過一定的政策措施來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就能夠構筑由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商業健康保險等有機銜接的醫療保障體系。”保監會副主席黃洪表示,這可以有效增加醫療保障供給,降低老百姓看病個人承擔費用比例,切實減輕人民群眾醫療費用負擔。
業內人士稱,多重利好因素促進下,我國商業健康險有望進入快車道。2000年以來,我國商業健康險年均增速約為25%,2014年市場規模達1587億元,增速提升至41%,預計5至10年內將達到萬億級別。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醫療費用 年均增2成 多省份 “吃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