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名家健壇名家健壇
下轉多于上轉才算“合格的醫聯體”
新華網7月24日消息(劉映)目前北京正在大力推進區域醫聯體模式,什么是區域醫聯體?醫聯體與醫院集團化有何區別?
北京朝陽醫院執行院長陳勇近日在接受新華網采訪時指出,“判斷醫聯體是否真正推動了分級診療的金指標是——醫聯體內是上轉病例多還是下轉病例多,下轉多于上轉才算合格的醫聯體。”陳勇說,國家衛計委推行醫聯體的真正目的是構建分級診療、有序就醫的醫療服務體系,把患者從大醫院往基層轉,而不是繼續從基層往大醫院“虹吸”病人。作為北京率先開展區域醫聯體模式的醫院,北京朝陽醫院在推進分級診療、雙向轉診服務等方面做了很多開創性探索。近日,陳勇入選2014年度“推進醫改,服務百姓健康”的十大新聞人物。
實現“雙贏”需多部門協調統一
2012年11月,北京朝陽醫院牽頭與周邊區域內七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兩家二級醫院,一家三級醫院結成醫療聯盟。“當時還不叫醫聯體。”陳勇解釋說,在聯盟內部推行分級診療、雙向轉診服務新模式,并建立了七個運營機制,包括重點專科對口扶持機制、綠色通道機制、遠程會診機制、業務指導機制、責任主任工作機制、慢病團隊管理機制及績效考核評估反饋機制。
據統計,2014年,北京朝陽醫院共下轉住院患者1421人次,上轉住院患者112人次,并為醫聯體內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免費進修培訓醫護人員38人。不過陳勇對此的評價還是“發展趨勢很好,成效一般”。陳勇解釋說:“我們醫療聯盟內部,朝陽醫院本部床位有1400多張,而我們牽手的10家基層單位,從三級到二級到七家社區,他們所用的床位加在一起也有1000多張,兩者之和有2000多張,兩年多來我們醫院只下轉了1000多患者,這還遠遠不夠。但我們努力去做,只要方向是對的,趨勢就是好的。”
陳勇還強調說:“醫聯體可以推動分級診療,但僅靠衛生機構和醫院還是不足以實現分級診療和有序就醫的。下一步,還需要政府加強頂層設計,加大多部門聯動,讓整個社會認可醫聯體。”
對于此次國家衛生計生委攜手新華網推出中國首個公立醫院改革主題宣傳平臺,陳勇表示,媒體應該加大正確宣傳的力度,著重宣傳改革的目的,讓百姓正確認識分級診療,從而自愿接受轉診;醫保部門在報銷比例上應該規范引導患者就醫流向;衛生行政管理部門也應明確雙向轉診標準,這樣才可以讓“有序就醫”有章可循,才可以構建一個真正有效的分級診療體系,才能真正緩解百姓“看病難”問題。
改革利益機制是加強院間合作的動力
作為北京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北京朝陽醫院先后實施了醫保總額預付機制改革和醫藥分開藥品零差率改革,醫院既往經營模式產生了顛覆性變化。
陳勇認為,正是這種變化使醫院有了建立醫療聯盟、推進分級診療的動力。“如果醫保總額一年10億元,藥品收入仍如過去那樣占比50%以上,那么對于醫院來說,醫保總額的可收入部分實際只剩4億多元了。因此,在有限總額內,醫生必須努力看好病,而不是像以前一樣,想著多開藥。”陳勇說,朝陽醫院在當前模式下,只能通過控制費用、調整收入結構、提高服務效率、降低運營成本來保證經營收益增加。這樣一來,醫院也因此有了讓慢病患者、長期定期開藥患者、康復期患者回歸社區的愿望,以便騰出更多病房收治更多患者。“改革的利益機制,引導公立醫院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急危重癥上,而不是常見病、慢病患者身上。如此一來,建立醫聯體、推進分級診療顯得尤為重要。”
據悉,去年北京朝陽醫院與河北燕達醫院正式簽約確認合作共建。“北京現有30萬人口居住在燕郊,與河北燕達醫院合作既符合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的需求,又為居住在燕郊的北京市人提供就近就醫方便,緩解城市核心區人流壓力。”陳勇說。
編輯:趙彥
關鍵詞:北京朝陽醫院 區域醫聯體 醫聯體與醫院集團化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