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審核工作會側記
新華社北京8月2日電題:為中國新聞獎的權威性把好關——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審核工作會側記
周瑋 肖泰景
7月13日至18日,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審核工作會在京舉行。由新聞教研機構、新聞媒體編輯記者和中國記協代表組成的40位審核委員,按照“一字一句、一分一秒,只辨是非、不論優(yōu)劣”的原則,對856件作品進行了嚴格審核。
新華社記者“探班”中國新聞獎審核工作會,走近“審核人”,揭秘中國優(yōu)秀新聞作品最高獎出爐前所經受的“淬煉”。
嚴格評選標準,使嚴細深實的工作作風重返新聞界
面對新聞界對中國新聞獎權威性的期望,中國記協主席田聰明說,報送、審核、定評都要體現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這些年來中國新聞獎評委會堅持不斷改革,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做好定評前的審核,確保審核后的作品是合格品。要盡可能把那些優(yōu)秀的作品報上來、留下來、評出來,發(fā)揮示范作用,而讓那些相形見絀的作品通過專業(yè)校對、專家審核擋在外面、淘汰出去。確保參加最后定評的作品至少應是合格品,從而為評委會奠定好中選優(yōu)的基礎。
2014年,中國記協全面深化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評選改革,首次增設審核環(huán)節(jié),即在提交定評委員會之前,對參評作品、參評者申報材料進行審核并提出處理意見,為定評委員會確定參評資格、討論評議作品提供參考。當年,742件參評作品被查找出600多處差錯或需要核實的問題,涉及近5成參評作品,87件作品被撤銷評獎資格。中國記協嚴格標準,“寧可獎項空缺,也不降格以求”的做法在新聞界引起強烈反響。
今年審核情況怎樣?記者從審核委員們那里了解到,跟去年相比,今年參評作品的一般性差錯明顯減少,特別是事實性差錯、新聞要素缺失等明顯減少,體現“走轉改”精神反映時代新風的作品明顯增加,但是仍然存在不少語言文字使用不規(guī)范、標點符號使用錯誤等問題。田聰明說:“要短時間改變積時已久的陋習并不容易,我們要一年接一年,把嚴格中國新聞獎的評選標準落實下去,使新聞界浮躁的風氣有較大改變,使嚴細深實的工作作風重返新聞界。”
并非吹毛求疵,中國新聞獎應是業(yè)界榜樣與學界標桿
從2014年開始,審核工作會按照新修訂的《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嚴格執(zhí)行審核標準,除了對參評作品的輿論導向、新聞要素、邏輯結構等進行嚴格審核外,對作品中的錯別宇、標點符號錯誤,也毫不含糊。以上錯誤出現兩次以上(含兩次)的,建議撤銷評選資格。
去年45.6%的作品被查出問題,其中不乏整體質量較高的作品僅因兩個錯別字或兩處標點符號錯誤就被拿下,這樣的審核是不是吹毛求疵?
對此,審核工作委員會主任唐緒軍說:“要改革,就要下重典,警醒整個新聞界。以前在評審中對文本要求不太高,致使一部分雖有較高新聞價值但卻帶有文字硬傷的作品最后進入獲獎名單,損害了中國新聞獎的聲譽。新聞院校老師不敢把中國新聞獎作品作為教學樣本拿出來跟學生討論,因為有的作品經不起推敲。”
“中國新聞獎是中國新聞界的最高獎,評選出的是標桿,是真正代表全國新聞界最高水平的優(yōu)秀新聞作品,應作為新聞界學習的榜樣。”他說。
堅持寧缺毋濫,倒逼新聞網站建立完善采編制作審核制度
在如此嚴格的審核下,去年中國新聞獎空缺了21個獎項,其中有11個是網絡類獎項。
今年40位審核委員中有三分之一是去年留任的。據他們介紹,去年對網絡新聞作品審核的爭論很大:網絡新聞速度快,在文字表達上顯得比較隨意,有很多不合規(guī)范的網絡用語。雖然網民們接受,但按國家語言文字使用標準來看就不規(guī)范。有委員說,為尊重網絡和新媒體傳播規(guī)律,是不是降低一點標準?也有委員認為,都是中國新聞獎,憑什么給它降低?結果最后還是按照統(tǒng)一標準來。今年也是如此,一把尺子量到底,堅決貫徹執(zhí)行寧缺毋濫的審核原則。
“寧缺毋濫的目的是什么?今年作品沒有獲獎,新聞界就知道以后要朝這個方向努力。”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編輯室主任錢蓮生說。
中國記協國內部主任殷陸君認為,網絡對新聞時效性的追求不能成為妨礙新聞真實性的理由,壓力大節(jié)奏快不能成為文字出差錯工作出紕漏的托辭。此類獎項的空缺,倒逼新聞網站建立完善采編制作審核制度和加強人員培訓。
強化業(yè)務導向,警醒從業(yè)人員莫把新聞“做低了”
為強化評獎對新聞采編業(yè)務的引導示范作用,去年底,中國記協將《2014年“兩獎”審核委員會工作報告》印發(fā)至中國新聞獎各報送單位、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及新聞教研機構,請各單位認真對照檢查,推動新聞媒體有針對性地加強采編校環(huán)節(jié)的準確性、嚴謹性。
作為連任審核委員,山西廣播電視臺副總編輯張敬民表達了他的擔憂:有一些新聞事件本身很有價值,相關人物有很閃光的東西,但由于記者編輯的個人素質、認識水平、思想境界不夠,將其解讀得低俗庸俗,就把這個新聞給做低了。有的為了求快為了吸引眼球而進行炒作,偏離事實本身。
“身為記者就要有社會擔當,要帶著問題思考。現在有不少從業(yè)人員認識能力、思考能力差,作風不扎實、不深入。”張敬民說,“做記者的,如果不到基層去,不到現場、不走進采訪對象的內心,就出不了好作品。新聞界前輩穆青說‘勿忘人民’,只有與人民群眾建立起血肉相連、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才能寫出無愧于時代的作品。”
拓渠道開門路,讓更多優(yōu)秀作品“冒出來”
“以前,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都是通過組織渠道報送的,好處在于有機構作保障,有一整套程序,但同時層級化往往扼殺或阻止了一些優(yōu)秀作品冒出來。”殷陸君說,由于有報送數額限制,一個省份最多只能報多少篇,有一些很好的作品推送不上來。
為改善這種狀況,給更多優(yōu)秀新聞作品參與機會,中國記協去年首次試點教研機構推薦報送,社科院等11家教研機構可每家報送3件參評作品;拓寬自薦、他薦作品報送渠道,評獎辦公室直接受理自薦、他薦參評作品。
根據2014年的情況看,如果沒有這11家試點單位的報送,那么就有12件作品根本無緣進入中國新聞獎獲獎名單。
2015年中國新聞獎自薦、他薦作品比去年增加了200多件,但評獎辦公室審核出的問題和公示中收到的舉報均大大減少,作品的整體質量明顯好于以往。
新華社國內部高級編輯陳衛(wèi)平說,拓展渠道廣開門路,提升了編輯記者參與的積極性,提高了參評作品的質量,讓評獎更公平公正。
研究量化打分機制,加大融合報道權重
改革沒有完成時。評選機制諸多改革舉措能不能達到既定目標,還應著手進行哪些方面的改革或完善?
中國記協黨組書記翟惠生表示,面對近年來網絡媒體發(fā)展迅猛、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加速融合的態(tài)勢,中國新聞獎今后將加大融合報道的權重;目前自薦他薦作品水平差距大、數量越來越多,今后將不斷完善相關推薦報送工作機制;為提高評選過程的科學化、規(guī)范化、標準化,目前正委托中國社科院新聞研究所研發(fā)中國新聞獎量化評價指標體系,在評選中引入量化打分機制。
翟惠生說,評獎不是目的,既要通過嚴格評獎標準評選出好的作品和優(yōu)秀的獲獎者,又要樹立“三嚴三實”的好作風,充分調動新聞界各方面的積極性,讓大家為做好新聞宣傳工作而共同努力。(完)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 審核工作會 側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