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圖國企民企·圖
以“三個有利于”標準推進國企改革
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改革任務中,國企改革是一大重點。但是國企改革到底怎么改?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吉林長春考察調研國企時對國企改革的深刻論述格外惹人注目,他強調,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要有利于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有利于放大國有資本功能。他指出,要緊扣關鍵領域做好改革謀劃,蹄疾步穩往前走,不能在等待觀望中錯失改革良機、拖延改革進程。
誠然,國企改革事關國民經濟發展大局,事關社會穩定,事關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熱情與發展動力,因此必須搞好。而事實上,外界期盼已久的國企改革有望加快步伐。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把改革作為調整結構的根本依靠,繼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重點推進國企、財稅、金融等體制機制改革。8月3日,發改委發布的《經濟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文章指出,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企業改革取得積極進展,國有企業改革系列配套文件基本形成。而從十八屆三中全會到今年5月,國資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共召開20次全體會議和6次專題會議,推出頂層方案時機成熟。
需要強調的是,在過去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國企改革更多是利益改革問題;但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時,國企改革則事關生存問題。不可否認,在經濟新常態下的國企改革有著特別意義,如果不推動國企改革,會影響中國推動市場化改革的進展。當前中國市場出現諸多問題,一個重要原因是市場化不足,有活力的企業不夠,導致從產業到宏觀經濟都缺乏支撐。此外,中國國企改革的具體方式需要設計,必須考慮現實約束條件。
由此可見,國企改革如何有效突破?改革的重點在哪里?改革應該遵循什么樣的方向?這些問題可能需要中央多費思量。值得關注的是,近期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談及國企改革的思路耐人尋味。在一個多月前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央深改組第十三次會議上,他指出,要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加快形成全面覆蓋、分工明確、協同配合、制約有力的國有資產監督體系。
總體看來,習近平總書記談國企改革有幾個原則:一是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真正確立企業市場主體地位,促使國企憑借自身實力參與市場競爭。二是體現中國特色,不照搬照抄國外經驗和模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要對國企有制度自信,改革“要沿著符合國情的道路去改”。三是切實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4年全國兩會上就提醒說,要注意吸取以往國企改革經驗和教訓,“不能在一片改革聲浪中把國有資產變成牟取暴利的機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全球經濟格局正處于重大調整的關鍵階段,如果進展緩慢的國企改革今后仍無實質進展,不僅重化工業領域的國企將進退失據,甚至分布在一般競爭性領域乃至金融領域的國企,都可能在若干年后重陷困境。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指出,從理論上,國企改革差不多就是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部。無論央企是否面臨保增長壓力,都應該繼續深化改革,不應該再走上世紀末迫不得已背水一戰的老路。
但面對復雜的形勢,國企改革從哪里找到抓手呢?顯然,如果還沿著過去的思路來改革會困難重重。從目前來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有利于”為未來國企改革指明了改革方向,確立了衡量標準。這或許也是新一輪國企改革與過去的不同之處。
在筆者看來,新一輪國企改革有這么幾個特點:一是此輪國企改革的核心是從管具體的企業轉向管資產,以實現國企的保值增值,為市場化騰出空間;二是改革重點集中在做強做活國企,強化國企在市場機制下的能力;三是“放大國有資本功能”意味著采取資本化的方式、利用資本市場來實行國企改革;四是將利用反腐敗手段來推動國企改革,敲開利益集團的堅冰;五是國企數量要收縮,將國企資源向重點企業集結。
值得一提的是,國企改革如果不與更大的市場化改革結合起來,將很難稱得上是成功的改革。而要做到這一點,將改革重點集中到變“管企業”為“管資本”的資產運營與管理模式非常重要,這樣才能兼顧中央政府和市場對國企改革的不同要求。
(作者系資深財經評論人)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國企改革 三個有利于 經濟高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