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兩岸學者共話·社會學”論壇在北京開幕
原標題:“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答案”———兩岸社會學家共話善治之道
“社會學論述可以說是對可能性的變形濃縮,轉而帶動擴散的一種過程,是對人類文明命運的‘預言’式宣示。在我的心目中,社會學家與其說是‘未預期結果’事實的挖掘者,不如說是編制‘理念型’故事的藝匠人。”
前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葉啟政用這樣一段充滿詩意的講演開啟了“兩岸學者共話·社會學”論壇的序幕。這個論壇由民進中央下轄葉圣陶研究會主辦的高端學術對話活動,15日至16日在北京舉行。17位與會專家圍繞“社會學和社會變遷”的主題深入探討,期待以“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答案”作為兩岸共同追求優質社會的起點。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社會人口學院教授洪大用說,當前中國大陸現代化的實踐中討論治理問題,必須始終堅持解決實際問題、增進社會整體福利的取向,而擺脫貧困是中國大陸現代化實踐中的重大議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陳光金主張中國社會的發展模式應從數量導向邁向質量導向,應更多注重各種質量指標的發展,比如城鄉居民收入的共同增長,公共財政支出應向社會發展傾斜,對社會發展的投入要遠遠多于經濟發展的投入。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組織與社區研究室副主任肖林和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系教授王天夫不約而同地將研究目光落在社會學與城市規劃、空間生產的融合共建上。肖林認為,城市空間與階層收入,與政策制度之間的關系密切相關,會直接對社會發展產生動力或者制約,因此要特別關注。王天夫提出,與規劃師側重“地的規劃”相比,社會學更關心“人的規劃”。兩大學科共同應用于城市更新實踐,可以實現“將人文關懷糅進技術活里”,有效提升被規劃社區和民眾的獲得感與認可度。
臺灣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陳介玄的演講題目是《債到信用的轉化:西方金融史中技術知識到社會知識的形成》。他認為,現代金融體系的建構過程是一個同步的社會化過程。從社會學視角介入和分析金融課題,有助于抗衡經濟學家以效益和獲利為導向的學術主張,從而對解決當下兩岸甚至全球均面臨的財富分配不均難題有所助益。
在網路社會研究領域,臺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吳齊殷關注的是社會信任問題。他表示,由于通訊科技的發展與應用日益普及,其所打造出的網際網路為人類社會生活方式所帶來的根本轉變,已遠遠超出了當初所設想的資訊交換功能,人們的社會行為與人際溝通模式也因為網際網路的社會實踐,有了重大的改變。
“網際網路社會的有效運作,需依托每一個網路社會行動者共同分享與同擔權利義務,才能共同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與規范,這是社會信任的必要基礎。而在網際網路社會進行社會行動所累積的實踐經驗足以產生對社會中陌生他人的信任。”吳齊殷說。
“互聯網時代也深刻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形態和勞動關系。它以技術替代勞動的方式創造著以個體化和彈性工作為主的個體競爭型勞動力市場,大批低端產業工人失業,工會組織無力抗衡這一變化。”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佟新看來,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傳統的簡單型控制的勞資關系模式得以強化,資本通過技術實現了對勞動力的全面控制,核心勞動力和邊緣勞動力之間的收入和權利產生了巨大的差異,這其中蘊含的失業和大量彈性工作的風險應作為潛在社會風險加以重視。
編輯:孫莉姍
關鍵詞:兩岸 學者 社會學 論壇 網路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