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 策論
職稱制度重煥活力,為教育發展注入新能量
8月26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認為,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對于優化配置資源、加強基礎教育師資保障,具有重要意義。經過幾年來的大面積試點,全面實施改革時機已成熟。會議決定,將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在全國全面推開。(8月26日 中國政府網)
在今年7月份的一項哪些職業最受職稱評審之“累”的調查中,“教師”以73.2%的得票率,排在首位。為了評職稱,有人疲于奔命,有人拉關系找人情,有人憋著不評職稱,卻無法得到公平待遇。某重點中學初三語文教師劉飛(化名)最近瘦了不少,為了參評“中一職稱”,他已經“奮戰”了半個多月。
教師工資以職稱取酬,達到條件的教師遠遠多于限制的名額,造成資歷、學歷、能力、工作量、成果差不多的教師之間(尤其農村義務教育的教師)收入差距過大:高級與初級相差接近一半。從教師職稱評定的實際情況來看,有些地方的評定已失去了原有的意義,變成了很多教師的負擔。從名額分配到具體評定的過程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和問題,使一些教師為了評職稱而拉關系找人情,而那些不愿意“妥協”的教師因評不上職稱,無法得到公平的待遇。
我國從2009年啟動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試點,2011年起試點范圍開始擴大。這項改革的重點是將原來獨立的中學教師職務系列與小學教師職務系列統一并入新設置的中小學教師職稱(職務)系列。在職稱等級上,設置5個等級,并完善與之相配套的評價標準和辦法。是提高中小學教師職業地位,鼓勵更多高學歷、高素質人才從事中小學教育的重要舉措。
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在施行初期,確實為提高教師整體素質,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加強教師管理等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社會在進步,職稱制度不改革已越來越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要求職稱改革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且已勢在必行。
然而,職稱制度改革到底怎么改?怎樣才能通過改革除弊創新,讓職稱制度重新煥發活力,為教育發展注入新的能量?
教師職稱評定的初衷在于激發教師競爭,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然而對教師論文水平較高要求,使得很多教師認為教學水平和能力并不重要,因而越來越不重視日常的課堂教學工作,不重視教育教學的質量。此次常務會提出重新修訂評價標準,注重師德、實績和實踐經歷,改變過分強調論文、學歷傾向。城里的學校和重點中小學教師大量超編,偏遠地方,鄉鎮學校嚴重缺編,會議研究在評定的比重上,向農村和邊遠地區教師傾斜。尤其要重點解決農村尤其是邊緣地區教師的職稱問題。
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教師的使命則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給教師隊伍職稱評定松綁,改變官本位色彩和崗位化資歷化色彩,實現人才、資金等資源的自由優化組合,是必須明確且堅持的努力方向。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在全國的實施是新時期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制度自身健康發展的需要。希望它能激勵教師們努力工作,促進教育事業健康有序的發展。(夏生)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職稱制度 教育發展 教育師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