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數十萬考生信息“天上掉下來”?
光明網評論員:陜西數萬高考生信息遭泄露,內蒙古也有19萬多高考生信息遭泄露。昨日(9月1日),記者將陜西及內蒙古大量考生信息遭泄露的情況向教育部進行了反映,教育部信訪辦表示非常重視此事,收集相關信息后將介入調查。
考生信息遭瘋狂泄露,已經不是一兩年的事了。輕則騷擾電話不斷,重則詐騙伎倆無休。因此衍生出的諸多“愛恨情仇”,用罄竹難書來形容恐怕也不為過。你以為這是陜西、內蒙等少數省份“中招”,那就大錯特錯了。前幾日,武漢媒體臥底招生公司,警方據此突擊執法,發現考生信息遍布全國13個省市區,分別是四川、湖北、貴州、河南、重慶、甘肅、陜西、遼寧、廣西、云南、湖南和江西,總共涉及考生信息近10萬條。
招生學校、培訓機構,乃至詐騙集團,哪來如此巨量的真實信息的呢?
如果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有些道理倒是比較明了簡潔:一是這些格式統一、內容準確的考生信息,不管經過幾道“二傳手”,它們真正意義上的“上家”,恐怕既不是“小散戶”的學校,也不是最基層的教育行政部門。道理很簡單,一個縣一個縣、一個市一個市地搜集,成本太高,集體淪陷的可能性太低。以省為單位的“失守”,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二是高考考生信息看似嚴防死守,實際上泄密的可能性是一個大概率事件。理論上說,黑客入侵是一種可能,但就現實而言,光明正大拱手相送,恐怕更是少數部門的家常事。2015年的北大清華互撕事件中,有個細節容易被忽略:高考分數還沒送到考生及老師手里,招生組就“春江水暖鴨先知”,早早拿到第一手信息,輕飄飄就聯系上了“在外度假的狀元”。這樣司空見慣的細節,果真合理正常嗎?各省教育考試院在考生信息保護上對頂尖高校“網開一面”,究竟所依何據?
名校與民校,做“校”的差距還蠻大的。比如省級教育考試院,將考生信息泄露給頂尖名校,就是深入人心的“慣例”,就算雙方互掐到斯文掃地,也好像只是個道德問題;可如果教育考試院把考試信息泄露給民校,同樣是為招生而打電話、拉人情,這就是要嚴懲的違規行為。且不說這種操作方法之間的悖謬,既然名校能輕易突破所謂規矩的防線而拿到本不可能、也不應該拿到的信息,那么,考生信息保管部門有何臉面說自己在捍衛考生信息權上殫精竭慮?這些追問,不過印證了一個事實:高考考生信息,也許未必被防護得那么嚴實。
數十萬考生信息當然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拿著考生信息狂轟濫炸的培訓班、野雞學校也好,拿著考生信息在QQ群招搖撞騙的中介產業鏈也罷,法律的板子自然不能太輕巧;不過,源頭的泄密,肩負信息保管責任的考試部門知法犯法,更不該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教育部早就發布過《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定》,明確提出“屬于考生個人信息及有關錄取過程中需要保密的工作內容,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公開”,并強調,違反有關法律法規的,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2009年出臺的《刑法修正案(七)》也規定了“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考生信息屬于個人核心隱私,如此批量泄露考生信息,自當以刑罰伺候。
有瓜必有藤。只要順勢而察、嚴懲不貸,就不怕揪不出考生信息泄露鏈條上的“碩鼠”。打擊幾個培訓班、或者查處幾個信息掮客,不過是揚湯止沸罷了。真要保護好考生信息,還得建章立制,還得狠下殺手。上好保險鎖,祭出大殺器,再談考生信息保護的困局吧。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高考生信息遭泄露 培訓班 信息掮客 保護考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