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无码色播在线观看,亚洲成av人无码不卡影片一,澳洲精品不打码在线观看

首頁>要聞 要聞

鄉村教育的“神經末梢”

2015年09月10日 16:29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新華社北京9月10日電題:鄉村教育的“神經末梢”——農村教學點探析

  新華社記者李亞楠、袁汝婷、丁靜、劉亦湛

  作為我國教育系統的“神經末梢”,在偏遠的鄉村,散落著一些教學點……

  到底是應加大力度撤并,還是應適當恢復?教學點撤并如何兼顧公平和質量?新華社記者近日調研發現,關于這一問題的討論仍在繼續。

 

  上課是教師 下課是廚師

  每個教學點平均只有不到11個學生、不到3個老師,老師年齡結構偏大,大多數臨近退休,教學方式陳舊單一……蘭州市教育局的一份調研報告這樣顯示。

  這不只是蘭州一地的情況。記者走訪湖南、河南等地農村教學點發現類似問題普遍存在,一些教學點甚至已經到了教師后繼乏人的境地。

  河南省濟源市和平教學點、湖南省慈利縣龍潭灣教學點均因為找不到新老師接任,不得不返聘已經退休的老教師繼續從教。河南嵩縣車村鎮紙房教學點3名公辦老師都已58歲。濟源市農村教學點56歲以上的老師占到34%。

  不少教學點的老師身兼多職,上課是老師,下課是廚師,放學是保安,晚上還要兼職當保姆。龍潭灣教學點的卓從美老師靠著一只義肢堅守在這個只有8名學生的教學點。他在校園里開辟了菜園,種了黃瓜、豆角、白菜等。“早中餐都是我做,孩子們很喜歡吃,我很高興。”

  “當時有人笑話我既是老師又是校長,既是炊事員又是保育員。”和平教學點退休返聘的張學明老師說,幾年前教學點有孩子寄宿時,他不僅需要做飯、照看孩子,有時候還得走兩里山路去挑水。和平教學點最多時有80多名學生、7名老師,如今只剩下張學明和9個孩子。

  一些教學點的老師對教學質量缺乏信心。嵩縣車村鎮申疙瘩教學點有一、二年級共25名學生,41歲的代課老師謝愛新負責兩個年級所有課程。她說,如果有條件,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這里上學。“一個老師教所有的課和一個老師專心教一門課,效果肯定是不同的。”

  河南教育學院教授徐玉斌認為,由于教學質量同城市差距不斷拉大,村民對村小、教學點的態度已由“村村辦小學”時代的大力支持變為不聞不問,有能力的家長都將孩子送走了,留在教學點的多是家庭困難的留守兒童,很多家長對教學點的期望僅僅是照看好孩子不出事就行。

 

  教育部門“惜投” 師生加速流失

  據甘肅省教育廳統計,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共有空殼學校1180所,1人學校有219所,5人以下學校1073所,10人以下學校1892所。

  隨著城鎮化加速推進,未來還會出現更多空殼學校,教學點的學生也將繼續減少。據河南省教育廳統計,從2011年底至2014年底,平均每個農村教學點的學生數從166個下降為71個。

  湖南省桑植縣一所由省級部門援建的小學如今只剩下漂亮的教學樓,記者前去探訪時,寬敞的校園里只有幾名中年婦女在打牌,許多校舍已經被村支部、村委會占據。此前這里曾是一所完全小學。

  “錢往農村投,人往城市流”,這導致各地對教學點的財政投入也存在矛盾心態,雖不會主動撤并,也不會大量投入。記者調研的地方教育部門對教學點,均以保障底線、維持現狀為主,有限的教育經費和項目很少往教學點傾斜,基本上處于等待教學點自然消亡的狀態。

  根據規定,教學點不足百人按照100人核撥經費,鄉鎮中心學校不得以統籌的名義截留、擠占、挪用、克扣村小學和教學點公用經費。不過,記者采訪了解到,在部分地區,這些經費并不能直接核撥到教學點,多由中心校統籌安排使用。

  教育部門還規定,薄弱學校改造計劃等相關義務教育項目資金,要優先用于解決村小學和教學點的辦學困難。這一規定在一些地區同樣難以落實。“全面‘改薄’資金缺口巨大,連那些成規模的農村小學都保證不了,怎么可能先改造教學點呢?”一位地方教育部門人士告訴記者。

  徐玉斌認為,一方面,教學點規模小、投入成本高的低效率特征,影響了教育部門對教學點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簡單的資金投入不足以改變教學點的教學質量,家長們“用腳投票”又進一步強化了教育部門“惜投”的心態,這一閉合的因果循環形成的離心力,使得師資、學生、資金都無可避免地選擇逃離教學點,政策約束只不過暫時延緩了逃離的步伐,而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逃離的趨勢。

 

  “教學質量才是最核心的公平”

  “教學點撤并實質上就是如何兼顧公平和質量的問題。”蘭州市教育局局長何泳忠說。

  受訪的基層教育界人士認為,要提升農村教學質量,必須進行一定程度的集中,這又可能導致部分困難群眾孩子上學難,甚至輟學,正是在兼顧“公平”和“質量”的問題上,教學點陷入了“食之無味,棄之不能”的尷尬境地。

  “保證了教學點不等于保證了教學質量,教學質量才是最核心的公平”“農村教育最大的短板就是教學點,這個短板堵不上,均衡發展就難以實現”“教學點越多,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就越難”……

  這些說法代表了不少基層教育人士的觀點。他們認為,逐步減少教學點,對農村中小學進行適度超前的集中,形成一定的辦學規模,整合資金集中投入,這樣既能讓學生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又能更好地整合配置資源,也有助于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教育師資短缺難題。

  如何防止教學點撤并過程中出現的上學遠、上學難和輟學問題?一些基層教育人士建議,可以調整教育經費的使用思路,將分散補助到各個教學點的公用經費和項目資金集中使用,用于建設一定規模的寄宿制學校,聘請生活老師,將教學點的孩子集中到寄宿制學校讀書,或者,將經費補助給家長,讓其到鄉鎮中心小學陪讀,這樣可以實現資金、師資和學生“三集中”,既實現公平,又保證質量。

  湖南教育界一位人士算了一筆賬:一個10人的教學點每年公用經費為6萬元,這筆錢即使全部劃撥給教學點使用,也無法吸引到優秀老師,更無法提升教學質量,留住農村生源。若將這10名學生集中到寄宿制學校,完全可以免除其寄宿費,并聘請到生活老師照看起居。

  “與深山扶貧一樣,投再多的錢,不如搬遷下來,這樣孩子吃得好、學得好、睡得好,家長也滿意。”湖南省桑植縣教育局基礎教育股股長朱先懷說。

  受訪基層教育人士還建議,在適度超前集中的基礎上,也要保留一些必要的教學點,保障老少邊窮地區貧困群眾孩子上學的權利,并通過更大力度的傾斜政策,比如大幅度提高教學點老師的工資待遇等,吸引高素質人才到教學點任教,提升這些教學點的教學質量,防止剩下的教學點成為農村教育的“洼地”。(完)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鄉村教育 鄉村教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