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當對“完美計劃”反彈琵琶
“我一定要讓我的孩子上最好的幼兒園,這樣才能上最好的小學,最好的中學,最好的大學。做父母的,需要盡自己所能把最好的東西都給孩子。”報道稱這是許多父母的“完美計劃”。(9月15日《中國青年報》)
對這類“完美計劃”,沒有多少人能保持理性,故有愈演愈烈之勢。于是,有付出,不一定有回報。父母的當然是孩子的,但孩子的不一定是父母的。“坑爹”就不足為奇了。
有一位母親身體出狀況到醫院檢查,丈夫跑前跑后,在國外讀貴族高中、休假在家的女兒在一邊不停地玩手機,還聲稱第二天不陪母親了,要收拾行李返校,遭到母親堅決拒絕。理由是,對每個人來說,家庭的責任是最重大的。對于女兒來說,媽媽的身體是最重要的。之后,丈夫坐著,檢查瑣事交由女兒。這位母親斷然顛覆了已經發生的顛覆。
上帝教導人們區別“愛”與“喜歡”。后者是孩子被花的美麗迷醉,最終伸手把花摘取。而前者是孩子滿頭大汗地給花澆水,又擔心花被烈日曬著,自己站在花前。父母無條件的付出,肯定高于“喜歡”,卻算不上對孩子合格的“愛”。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說一家有兩個兒子,一個遭遇父母“完美計劃”的“圈養”,一個不被父母看好,幸逢父母“放養”。最終,后者成了才,前者迷失在完美計劃中。這個寓言式的案例也許偏頗,但它卻能引導人們看到無數幻景背后的真相。
其實,那位對女兒變“狠”母親,是對過去沒有約束的給予、沒有責任的付出的一種亡羊補牢,卻找回了教育的本質——教孩子學會感恩和有擔當。“愛孩子”是最復雜的一種感情與行為。它既高于喜歡式占有,又超越無悔的付出。永遠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無異于停留在哺乳階段,怎能期待孩子最好的成長。
有過經驗教訓的我,常與年輕人分享幾句話:主動生活才有記憶,用心做事才有價值,自己動手才會心靈手巧,獨立成長才會自信自強。有了這樣的理念,對孩子不搞“完美計劃”,弱化“強大支撐”、少些“無微不至”、放棄“學習第一”,這些反彈琵琶,才會成為一種家庭教育的自覺,并減少許多以愛的名義的傷害。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完美計劃” “圈養” 約束 家庭教育 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