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慈善超市欲煉造血之術
慈善超市
“慈善超市”誕生已經十幾年,目前全國有近萬家慈善超市。多年來,僅靠政府出資,自身造血能力不足,這個關鍵問題一直困擾不同城市的慈善超市。
15日記者了解到,深圳首家“社會化”運作的慈善超市即將在慈展會期間開市。不同于以往人們“慈善就是不賺錢”的認知,這家交給民辦非企業運作的慈善超市,將探索多種途徑的“盈利”模式。
民政部門不再大包大攬
慈善超市起源于美國,居民捐物憑收據可享受免稅政策,也可在慈善超市低價購物。在國內,慈善超市多面向困難群體,具有接受社會捐贈、物品變現、憑證向特困家庭發放救助物品等功能。
記者了解到,深圳目前有8家慈善超市在運營,救助對象為深圳本市低保戶。由于數量太少(與之對比鮮明的是,北京慈善超市2011年開始試點,兩年就已成立超過200家),深圳不少低保戶反映,買東西很不方便,往往要去離家很遠的地方才能買到。
慈善超市難以擴張,與其面臨的定位不清、供求不符、“造血”不足等困境有關。慈善超市在成立初期,主要是通過各方捐贈和政府扶持共同維持,但近年來,由于社會捐贈物品數量不斷下降,慈善超市的運營已經完全依托于政府支持。據了解,社會捐贈物資以半新不舊的衣物居多,捐款則很少。這也直接導致了前來購物的居民可選擇余地很小。也因為這種種問題,一些城市的慈善超市相繼倒閉。
2013年,民政部下發《關于創新慈善超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規定民政部門今后將逐步從慈善超市的全包全攬中退出,慈善超市可交給社會組織或企業來負責運行。不過,究竟如何運作,并沒有具體操作辦法。
擬嘗試多種“盈利”方式
記者了解到,即將在本周五開幕的第四屆中國慈展會增設了公益集市。公益集市現有來自全國的愛心物品多達11萬件,其中4成愛心物品由企業捐贈,6成物品是公益組織的公益物品。申報參與公益集市的物品有手工藝品、藝術品、生活用品與電器、服裝與配飾、食品以及其他等6大類,義賣善款將按捐物方意愿定向用于資助殘障、婦女、兒童等公益項目。
為期三天的慈展會結束后,這個公益集市將繼續落地,成為一個長期對外開放的慈善超市。不同于以往政府出資大包大攬,這次慈善超市將交給一家民辦非企業運作。
深圳市民政局救災救助和慈善處處長鐘禮銀向羊城晚報記者表示,為了解決原先“造血”能力不足的問題,這家慈善超市將探索多種形式的“盈利”模式,“比如市民捐來的電器,超市經過調試、修補之后再銷售出去。市民捐助的衣物,超市可以跟資源回收企業合作,要求企業經過處理后一部分折返給超市,另一部分用于做化學材料的則相應付給超市一定的費用。超市還可以探索多種便民服務,比如代收快遞,這樣快遞公司也需要付給超市一定的費用,甚至民政部門的福利彩票銷售點,也可以開在超市,實現部分‘盈利’……”
造血會導致慈善商業化?
昨日,記者參觀了位于中民時代廣場一樓的這家慈善超市。目前超市尚在裝修,貨架上沒有擺放貨品。超市的招牌上標注有“社會捐助接收工作站”字樣。
鐘禮銀透露,雖然超市開業在即,但仍有問題沒解決。他最擔憂的是超市的牌照問題,“超市已經社會化運營了,那它究竟能不能有商品流通?超市會向工商局申請‘商品流通許可證’,但工商局批不批還是個問題。”
由于買賣商品需要有許可證,而慈善超市不同于一般的商業超市,其身份尷尬。記者了解到,早在2009年,就有社工組織嘗試創建愛心超市,但是遭到了政府人士的反對。反對聲音稱,商品接受市場規律定價,就意味著慈善商業化,社會組織在這里面很難界定是不是存在變相買賣。
鐘禮銀則強調:“民辦非企也是可以盈利的,只是他們的盈利不參與分配。我們可以說明,買賣商品中,將有多少比例的錢是捐做善款的。對于慈善超市員工的工資,政府也會出臺指導,不得過高。”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慈善超市 深圳 政府出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