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新疆阿拉山口:國門風口崛起亞歐貿易樞紐新城
新華社烏魯木齊9月23日電(記者劉兵)一路向西的國際班列駛出國門前,新疆西北角的阿拉山口是“歇腳”換裝的最后一站。因處于風口,這個被稱為亞歐大陸橋“橋頭堡”的地方常年大風肆虐,飛沙走石,連樹都只能彎腰生長。但作為我國向西開放的門戶,阿拉山口口岸卻因為日益密切的亞歐貿易,在國門風口的戈壁荒灘上穩穩扎根,短短20多年間發展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樞紐城市。
對于阿拉山口的發展變遷,現任阿拉山口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李承烈最有發言權:“1990年國務院批準設立阿拉山口口岸,城市規劃專業出身的我是規劃建設阿拉山口的先驅者之一,當時戈壁灘上只有幾個地窩子、一個氣象站和在建的火車站。山口環境惡劣、氣候極端,我在戈壁灘勘查地形、放線打樁,一個夏天磨破了6雙軍用布鞋。”
自從1990年9月,蘭新鐵路西段在阿拉山口與哈薩克斯坦土西鐵路正式接軌,實現東起連云港西至荷蘭鹿特丹全長1.08萬公里的第二座亞歐大陸橋全線貫通后,伴隨著鐵軌上越來越頻繁的列車身影和公路口岸的開放,阿拉山口口岸開始一天天“成長壯大”。
“物流頻繁、商賈云集讓阿拉山口繁華起來,道路縱橫、樓房林立,餐飲娛樂應有盡有,但自然環境惡劣,使很多人淘金后便紛紛離去。”阿拉山口市農林水牧局局長郭偉說,“2000年阿拉山口開始實施環境綠化工程,在城外布局防風林,在城內種植綠化林木,如今已建成200米寬、8.5千米長的綠色屏障,大大降低了大風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進入新世紀,阿拉山口被國家列為重點建設和優先發展口岸:2006年7月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工程建成運營后,阿拉山口成為我國重要的能源運輸通道。2010年7月博樂阿拉山口機場建成通航,阿拉山口成為我國西北首個集鐵路、公路、原油管道、機場運輸“四位一體”的陸路口岸。
阿拉山口市常務副市長狄永江告訴記者,口岸從設立初期15萬噸的年過貨量,發展到現在的近3000萬噸,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陸路口岸。尤其是2011年第一個中歐班列“渝新歐”開行后,目前成都、武漢、蘇州、義烏等十幾個國內城市均開行中歐班列,通過阿拉山口進出國門,運輸貨物品類從手機、電腦等逐步擴大到衣服鞋帽、汽車配件、糧食、葡萄酒等,阿拉山口在亞歐貿易中樞紐地位更加重要。
“近幾年,隨著國家大力推動‘向西開放’,尤其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的提出,阿拉山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2011年,國家批準設立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這對阿拉山口市來說是一個新的助推器。”狄永江說。
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自去年6月正式封關運營,打造了進口油氣、糧油農副產品、金屬礦產品、木材、消費品電子商務平臺、整車進口展示等6大倉儲交易平臺,目前已吸引五礦集團、國電公司等42家企業入駐,截至今年上半年貿易額達到19.16億美元,完成過貨量47.06萬噸。
隨著規模和功能的不斷發展,阿拉山口作為口岸已不能滿足發展需求,2012年,國務院批準成立阿拉山口市,阿拉山口從通關口岸變成了集貿易、物流、倉儲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新興貿易樞紐城市,開啟了全新的發展歷程。
“雖然這個邊境小城常住和流動人口加起來也就4萬多人,但如今城里風小了,教育、衛生、醫療機構不斷完善,公租房、廉租房、棚戶區改造等工程大大改善了群眾居住條件,物流、加工企業的進駐增加了就業機會,‘免簽’入境旅游購物帶動了人氣。借著亞歐貿易樞紐的區位優勢,阿拉山口將發展成為綜合性的邊境開放型城市。”作為這座年輕城市誕生的奠基者和發展的見證者,李承烈對阿拉山口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新疆 60周年 一帶一路 國際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