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海外學者熱議“十二五”:鑄輝煌成就 促共同繁榮
新華社北京10月25日電即將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將審議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繪就中國未來5年發展的新愿景。
回望“十二五”,海外專家學者普遍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拼搏奮進,中國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成就輝煌,中國創新合作理念,謀求與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期待中國在國際舞臺發揮更大作用。
鑄就高質發展 打造廉潔社會
印度尼西亞東盟南洋基金會主席班邦·蘇爾約諾說,中國在“十二五”期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國更看重發展的質量,確保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轉型。在當前中國擁有巨大經濟總量的情況下,實施這一轉變及時而必要。
南非金山大學社會科學和國際關系學院教授謝爾頓認為,中國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努力創新,還將推進投資金融系統改革。諸多綜合性的改革措施必將使中國經濟保持持續增長,同時帶動世界經濟增長。“中國經濟將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與其他國家貿易、金融領域聯系將更為緊密。”
肯尼亞美國國際大學國際關系學教授穆尼尼·馬查里亞認為,中國的經濟改革更加關注包容性的經濟發展而非數據增長,中國政府將一如既往地為民眾創造更多福利,提高民眾生活質量。
談及中國“十二五”期間實現的科技成就,巴基斯坦參議院國防委員會主席穆沙希德·侯賽因如數家珍。“中國成功發射了月球探測器,載人潛水器下潛深度突破7000米;中國還是全世界最大、最好的‘土木工程師’,能在難度極大的條件下修建公路、鐵路、隧道和橋梁……這些成就顯示中國已成為具有重要影響的科技大國和創新大國。”
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中墨研究中心研究員伊格納西奧·馬丁內斯·科爾特斯表示,中國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社會發展,同時加強國內市場建設,成就顯著。
法國環境時事網站的資深記者菲利普·科萊說,從發展可再生能源到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中國的環保工作取得切實進展,貢獻不容忽視。從主動提交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文件,到設立20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中國為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積極動力。“作為記者,我已經注意到中國在環保方面發出的越來越多的積極信號”。
“十二五”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有賴于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清正的風氣。班邦·蘇爾約諾說,他對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向腐敗全面開戰的決心和力度印象深刻,這有利于中國的長遠發展。
穆沙希德·侯賽因對中國大力治理腐敗表達敬意。“中國對高級官員的腐敗不手軟。這向中國人民傳遞了明確的信息,任何人,不論職位多高,也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
南非前總統姆貝基的顧問、長期擔任總統府部長的帕哈德博士表示,中國近年來加強依法治國,這提高了官員的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
今年9月曾訪問北京的阿爾及利亞《人民報》社長本·貝拉說,他親身體會到中國巨大的變化,從普通中國百姓身上看到的是積極向上的精神。“他們相信,未來的生活更美好,他們熱愛自己的國家”。
創新合作理念 致力共同發展
海外專家學者看到,“十二五”期間,中國在保持自身經濟增長的同時,為積極開展與其他國家的合作提出更多創新理念。他們認為,中國的和平發展造福世界。
本·貝拉說,對阿爾及利亞和其他非洲國家來說,中國是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公司建設的項目在非洲遍地開花,中國和中國產品已經融入了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不少專家學者也開始研究如何在本國借鑒“中國模式”進行發展。
南非中國研究中心負責人安東尼博士說,“一帶一路”倡議不僅是中國發展的一部分,也將推動全球經濟發展。他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巧妙結合了歷史與現實,“這一倡議將促進全世界貿易、經濟及文化發展,加速非洲工業化進程”。
摩洛哥阿卜杜勒馬爾克·薩阿迪大學國際法教授、亞洲事務專家穆罕默德·克迪赫強調,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將為地區和世界和平事業作出重要貢獻。他說,與強行推行價值觀的西方國家不同,中國通過諸如“一帶一路”等發展倡議,與其他國家分享繁榮與發展。
阿爾及利亞政治分析家希沙姆·塔瓦提說,中國經歷高速發展后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種發展也給中阿關系、中非關系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包括阿爾及利亞在內的阿拉伯國家要走多元發展的道路,擺脫完全依靠石油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國就是最好的老師。
在班邦·蘇爾約諾看來,“十二五”期間,中國主動承擔起了更多國際責任,進一步推動南南合作,采取實際措施幫助欠發達國家減貧。
肯尼亞外交學者帕特里克·馬盧基表示,中國不斷為包括肯尼亞在內的非洲國家提供經濟和技術支持,非洲大陸已認識到中國在非洲發展中發揮的作用。非洲國家政府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抱有信心,認為一個日益富強的中國將為非洲民眾帶來更多福祉。
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學國際關系學教授優素福·比里還注意到,近年來,中國積極參加國際爭端斡旋。“毋庸置疑,中國將在解決沖突、維護和平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完)(執筆記者:王昭;參與記者:蔡施浩、韓冰、陳鵬、錢泳文、黃靈、丁小溪、趙熙、鄭世波)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海外學者 熱議十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