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全面小康要在區域協調發展上下功夫
隨著五中全會對“十三五”發展目標的明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夢想也正進入決勝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在于“全面”,完成這一戰略任務,少不了要在區域協調發展上下功夫。
這一共識也在五中全會上得到了強調。會議公報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堅持協調發展,以此拓寬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后勁。并明確提出了未來區域協調發展的4大任務與要求——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
該如何理解這些要求?應該看到,這些富有針對性、方向性的任務描述,同時也是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所面臨的一些短板。
區域發展不平衡一直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區域差距不可避免,但差距過大就會影響全面小康。盡管近年來我國在區域協調發展上取得了諸多成效,但距離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與要求依然差距明顯。一方面,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的居民收入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距顯著。特別是,我國還存在部分區域的區域性整體貧困與大量貧困人口。另一方面,我國長期發展中的一些區域性問題也不容忽視,比如區域無序和不良競爭所導致的地區封鎖、市場分割、惡性競爭仍然比較嚴重;一些老工業基地與資源枯竭型地區的產業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水平也還有待進一步提升;部分區域過度開發,超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帶來的“區域病”、“城市病”等也有待改善。
面對這些問題,在區域、城鄉差距偏大的現實情況下,再加上區域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還不太完善,如何避免部分地區和人口在總量發展中“被平均”進入全面小康;如何解決市場要素向發達地區進一步集中、對欠發達地區利益進一步剝奪;如何杜絕曾經粗放發展的老路,加快各區域的協調發展與轉型都必須通過加強區域協調發展予以解決。
從這一角度理解,建立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落實完成前述五中全會4大要求,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與體現,也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巨大回旋空間,既是民生任務,也是經濟任務。
在如何構建新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上,國家在頂層設計上也早有思路與布局。尤其是十八大以來提出的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戰略、“一帶一路”重大倡議“三大戰略”,更是被看做“十三五”時期區域協調發展、進一步拓展經濟發展空間的重要抓手。未來,隨著“三大戰略”的深化,其所帶動的區域與全局經濟增長力量也將逐步釋放,并與現有的“四大經濟板塊”形成有效增益。此外,針對西部地區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短缺,特別是鐵路、公路、水利、電力、生態、民生等建設投資的需求,國家正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民生建設投資力度。比如,今年的鐵路建設,總規模繼續維持在8000億元左右,大部分投資都在向中西部傾斜,這將有利于推動中西部地區后發優勢的釋放。
當然,要把藍圖變為現實,完成4大任務,還需要更多的配合戰。首先,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主體性作用,加快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進一步消除行政壁壘,積極推進區域資本、技術、人力資源和土地要素市場建設,促進經濟要素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廣空間順暢流動與合理配置,使城市群、經濟帶、重點經濟區功能清晰、分工合理、協調聯動等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此外,配合統一市場建設而進行的各項改革也要加快進程,如建立資源和生態補償機制、建立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提高社會保障統籌層次,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更多考慮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
其次,完善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長效機制,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強化政府的規劃引導和宏觀指導也必須同步跟進。要解決當前部分區域存在的無序和不良競爭、同質化發展,未來全國性的空間規劃、區域性的空間規劃、市縣層面的空間規劃都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接。在這個上下一體、相互銜接的的空間規劃體系中,既要準確把握國家戰略方向,又要充分考慮不同地區的實際需求與積極性,提高區域政策的精準性。
協調發展在凝聚社會信心與動力、促進全民共建與共享上的作用已經有目共睹。時鐘即將邁進“十三五”,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已經進入決勝階段,這也將促使我們在今后的區域協調發展工作中不能放松。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全面小康 十三五 區域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