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地王“央企制造” 或釋放樓市新信號
2015年10月下旬以來,北京、南京、杭州、佛山等多地拍出多個地王,繼2012年房企瘋狂拿高價地之后,土地盛宴再次撲面而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土地市場價格被不斷推高,資金實力雄厚的央企國企則成為了土地市場上理所當然的“主角”,也無疑是最大的贏家。
央企地王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房價,擠兌了民企生存空間,難以保障房地產市場化程度的推進和提高。在第十二屆中國地產年度風云榜上就有預測稱“央企和大國企資本‘壟斷’將使中國房地產失去生機和活力”,此論斷不無道理。
在土地市場上,央企和國企的財大氣粗讓民企根本無力與其競爭。深圳一位民企開發商稱,只要是優質地塊,除非十分有實力的民企,一般的民企開發商根本沒辦法同這些國企和央企“叫板”,“他們競拍時舉牌根本就不眨眼。”
央企拿地參與土地競拍本無可厚非,在平等的市場規則下,我們也不應該戴著“有色眼鏡”看央企,央企民企都是平等的企業。如果是自然壟斷有其合理性,但是一些央企國企在國有化管理下,恃“壟”而驕,不認真對待公眾的監督,必然會導致缺乏競爭,市場化程度低下,房地產行業成熟緩慢。
央企拿地代表著國家行為,也是國家意志力的體現。在經濟放緩的大環境下,基于房地產的支柱性地位,一則政府仍然要依靠“土地財政”來保證GDP增長,二則總有一些寶地需要有實力的開發商來拿,說通俗一點,央企更聽話,而且也有實力,至少不太可能會有資金鏈破裂的風險,在品質上也會更有保證。從這個角度來說,央企攻城略地,并不是一件壞事。
然而,客觀來講,央企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房價。北京動輒5萬元/平方米起的樓面價,售價“10萬元+”豪宅市場已變紅海。
央企號稱是全民所有的企業,但是不少央企拿著全民的錢折騰,因為無須對百姓負責,盈利與虧損都不會對老百姓造成任何影響,也不會追究企業領導人的責任。而很多央企除了財大氣粗并不懂市場,于是引進民營企業聯合拿地并聯合開發。
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曾抱怨稱,“一線房地產市場目前基本上是由央企主導,由地方國企輔助開發,逐漸形成相對壟斷的市場。”經過此輪樓市調控的洗禮之后,“國進民退”現象在房地產行業越演越烈,國企與民企充分競爭的游戲規則正逐步式微。
2010年,為了遏制高房價的快速增長,國資委下令,除16家以房地產為主業的中央企業外,78家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央企退出房地產業務。實際上,沒有哪一條規定央企不許拿地,國資委的“退地令”也沒有明確的時間表。于是乎,央企拿地甚至地王的事卻屢屢發生。
從讓非主業央企退出房地產市場,到如今再默認央企拿地,再加上過去“國退民進”的號召,的確很難想通如今的行為,唯一的解釋就是,隨著樓市在2013年至2014年再次進入調整期,房地產央企、國企作用也發生了變化,國家對房地產的態度也在發生變化,這是中央有意或無意釋放的一個信號,房地產支柱地位短期內還存在,但長期來看不可能再單純過度依賴于房地產行業,在這一輪大調整中,房地產企業的集中度會越來越高,資源壟斷將逐步向央企國企以及一些大民企聚合,而市場上一些中小房企將面臨生死考驗,甚至被淘汰出局。這是房地產在未來調整中的趨勢所在。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地王 開發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