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中歐外交季傳遞出何種信息
時間的巧合中往往蘊藏著歷史的必然。
法國總統奧朗德日前結束對中國的國事訪問,為近期中國與英國、荷蘭、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的一系列密集高層互動畫上圓滿句號。“中歐外交季”的熱度與成果,為2015年深秋的中國外交與國際舞臺增添了一抹亮色。
經貿向深,合作向廣,是此次“中歐外交季”的鮮明特色。一方面,中英在核電、高鐵等項目合作上取得重大進展,中德加強戰略對接,推動“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攜手并進,中法在第三方市場這一南北合作新模式上不斷探索,賦予中歐務實合作更加豐富的內涵;另一方面,在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全球治理乃至難民危機等區域和全球問題上,中歐也找到了越來越多的共同話題。中歐頻繁互動傳遞給世界的信號,既是雙方對接機遇、相向而行的堅定決心,也是在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設中發揮更加積極作用的強烈意愿。
法國女作家索尼婭·布雷斯萊生動地將中國的角色比作“發動機”--致力于國家間的和平交流,更善于根據互利共贏的原則將各種文明聯系起來。通過提供“一帶一路”等公共產品、搭建各種多邊機制,中國不斷尋求各國利益契合點與全球合作公約數,既滿足自身發展需要,也與世界各國共享機遇。今年以來,歐洲多國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熱烈響應,英、德、法等歐洲大國積極參與亞投行建設,既是對中國倡議投下的贊成票,也將深化雙方合作的敲門磚緊緊抓在了手中。
更多的合作,帶來更多的尊重與了解。“這是有戰略目光的做法,也是中國領導人的智慧”,這是德國總理默克爾對中國在維和、氣候變化及地區熱點上擔當責任的贊嘆;“英國愿成為中國在西方最好的合作伙伴”,這是英國首相卡梅倫對分享中國機遇的企盼;“在中國全面深化改革時期,法國將始終伴隨在中國發展左右”,這是法國總統奧朗德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如果對中國歷史底蘊有所了解,就不會對今日中國的發展抱負感到吃驚”,這是荷蘭國王威廉-亞歷山大立足中國歷史作出的思考。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中,在應對全球重大挑戰的共同努力中,在改革發展的攜手前行中,中歐這對相隔萬里的伙伴,正在找到越來越多的利益交匯點與情感共鳴點。歐洲國家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看待中國崛起,也愿意將自己的未來與發展的中國緊密相連。
曾經有人斷言,價值觀與貿易摩擦將成為中歐之間無法調和的矛盾。有矛盾并不奇怪。重要的是將雙方關系置于更加宏闊的歷史坐標系中,才能看清主流、洞悉未來、增信釋疑。中歐關系的發展歷程,是一部東西方文明相遇相知、互通互鑒的歷史。當歐洲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盡情描繪著想象中的中國時,誰能想到兩百多年后中歐年均人員往來500多萬人次的驚人數字;當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在西方大國中率先與中國建交,撬動冷戰地緣政治板塊時,更不會有人預見到,僅僅60年后中歐已在60多個領域建立對話磋商機制,2014年雙方貿易額更是突破6000億美元。正是在一個個“想不到”中,中歐不斷跨越鴻溝,攜手開創了今天的合作共贏的生動局面,雙方從歷史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經驗就是:只要以平等的態度交流、以包容的胸懷互鑒,不同文明就能在求同存異中實現共贏。
“東方是東方,西方是西方,二者永無交集”,英國詩人吉卜林的詩句曾被無數次用來形容東西方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殊不知詩的下一句如是說道:“但當兩位巨人相對而立,無所謂東也無所謂西,也別在意那種族與血裔,盡管他們來自世界的兩極。”歷史總是在各種意外中蜿蜒前行,但“中歐外交季”的熱烈互動,卻讓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格局中,看到了和平發展的大趨勢,東西方合作共贏的種種可能,更增加了攜手開創人類美好未來的深厚信心。中歐順應大勢、相向而行,努力建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座橋梁,這不僅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步,也必將對國際格局演變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完)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中歐外交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