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僑界盼《慈善法》“保駕護航”
經過10年的躑躅與醞釀,中國首部慈善事業基本法《慈善法(草案)》終于問世,并開始公開征集各界意見。由于僑捐歷來都是各項慈善捐款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海內外僑胞紛紛提議將其納入《慈善法》,以此進一步保護捐贈僑胞的合法權益,為華僑華人的愛心“保駕護航”。
經過10年的躑躅與醞釀,中國首部慈善事業基本法《慈善法(草案)》終于問世,并開始公開征集各界意見。由于僑捐歷來都是各項慈善捐款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海內外僑胞紛紛提議將其納入《慈善法》,以此進一步保護捐贈僑胞的合法權益,為華僑華人的愛心“保駕護航”。
助祖國不遺余力
身在海外,心系祖國,不論身處何方,海外僑胞都能夠迅速行動起來,在關鍵時刻貢獻自己的力量。
汶川大地震,海外僑胞和港澳同胞共向災區捐款50億元;天津濱海新區特大爆炸,20多個國家的60個海外僑團在第一時間發動慰問和募捐……華僑華人用實際行動證明,他們始終是中國慈善公益事業的重要主體和積極推動者。
華僑華人情系故里、報效桑梓,還體現于對家鄉各項社會公益事業的慷慨解囊。在2014年召開的華僑捐贈工作會議上,國僑辦有關負責人介紹,改革開放以來,海外僑胞和港澳同胞支持、捐助中國國內公益事業款物總額已經超過900億元人民幣,其中一半以上用于教育領域。此外,扶貧濟困、救災、民生和科技領域也是捐贈、捐助的重點方向。
“中國目前還有很多貧窮落后的山區,那里的孩子們需要我們的幫助,我們就應該不遺余力,做得更多、做得更好。”美國洛杉磯中華總商會會長莊佩源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
存隱憂期待完善
《慈善法》草案出臺后,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主任委員白志健就呼吁,要充分考慮到僑捐在慈善事業中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并且在相關的條文中有所體現。
“慈善并不僅僅是為了名譽,而是為了能夠真正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在多年積極參與僑捐的莊佩源看來,目前海外僑胞向國內的捐贈程序并不繁瑣,而且中間會有領事館幫忙,不會遇到很大的困難,但僑胞往往還是會有一絲憂慮,“國內關于慈善機構的負面報道讓人們不禁懷疑,他們有沒有把募集到的善款用到該用的地方”。
法國華人律師協會會長孫濤在接受本報采訪時也表示:“此前一段時間,國內慈善丑聞頻發導致慈善機構公信力下降,一些人利用‘慈善’斂財增加了僑胞對善行的猶疑和觀望。面對中國當前魚龍混雜的公益亂象,《慈善法》的出臺可謂順應了時代的要求。”
海外華僑捐贈者的愿望很簡單,就是希望捐出去的每一分錢都能夠用在需要的地方,這就需要慈善機構切實發揮作用,同時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管理。
“只有這樣才能安心,”莊佩源說:“慈善不為名不為利,而是為了情,是對祖國的關懷之情、對他人的幫助之心。”
為僑捐“保駕護航”
《慈善法》草案的出臺,以及各界對僑捐入法的呼吁,讓海內外僑胞感受到中國未來慈善事務向著公開化、透明化的方向發展。
“一個現代、科學、透明的管理體制會大大激勵僑胞們的公益熱情,”孫濤表示:“而在法案中對僑胞有所提及,哪怕只是一個‘僑捐’的概念,都會讓僑胞們感受到深深的認同感,其正面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事實上,不少地方正越來越重視加強對華僑慈善捐贈權益的保護。今年7月1日,《南京市華僑權益保護條例》正式施行,《廣東省華僑權益保護條例》也已于10月1日起施行,其中都涉及到華僑的捐贈權益,包括華僑捐贈的稅收優惠和稅費減免等。
國務院也已于今年年初將華僑權益保護立法列入年度立法的研究計劃,并已開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華僑權益保護法(草案)》的擬定。相信在未來,有了專項法律的保駕護航,僑胞們更能放心投入公益慈善事業之中,為實現祖國繁榮、大同大愛而努力。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慈善法 華僑 華人 海外僑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