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陜西探明318座古窯爐遺址 或為唐代名窯鼎州窯
唐五代時期著名的窯場--鼎州窯的確切窯址究竟在哪里,這是陶瓷史上的一宗懸案。最近,在陜西富平縣銀溝村附近一處被稱作“銀溝遺址”的中心區域,發現318座古窯爐遺址,在這些窯爐的集中區域發現大量的灰坑遺跡,在勘探區域內不同深度不同堆積層中發現了綠、紅、黃、黑、白等礦物質原料殘渣、殘塊和膏泥等遺跡。這些新發現,為尋找鼎州窯的確切窯址,提供了新線索。
銀溝遺址曾被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確定為“不可移動的文物點”,這里存在大量的古窯爐、古井、灰坑等遺跡,遺留有大量的瓷器、陶器殘片及古磚瓦等建筑材料。新發現的318座古窯爐遺址,從平面形制看,窯爐分為圓形、橢圓形、半圓形、馬蹄形4種,其中,直徑3米至4.5米的大窯151座、直徑1.5米至3米的中窯115座、直徑1米至1.5米的小型窯52座。
在發現的眾多精美瓷器標本中,有一件青釉印花碗出土時只有口沿略殘,碗的內外壁上均上青釉,胎色灰白質地較細,碗心還刻有菊花紋,另有4朵菊花紋纏繞一周分布于碗內壁上,碗外壁上則刻著一圈菊瓣紋,十分精美。同時發現的還有一只白瓷蓮瓣紋殘盤,通體飾白釉,白胎。出土的遺物中還發現了砂陶、紅陶、石臼、模具、坩泥、支架等器物。專家研究發現,318座古窯爐中,一些大、中型窯的窯壁呈灰紅色,并含磚、瓦殘塊和陶器殘片等,這種窯應當是陶窯;而小窯和個別中窯的窯壁呈紅色,窯內遺存有瓷片等,應當是瓷窯。勘探者表示,由于窯爐的結構還不清楚,這些窯的燒造功能有待于通過考古發掘來揭示。
瓷器收藏家、富平陶藝村董事長徐都鋒告訴記者:“有專家從瓷片胎胚薄、釉色正、刻花精致來推斷,這個窯場的燒成技術很高,很多殘片雖經可能長達1000多年的深埋,其色澤仍然鮮亮。我們推測這里可能就是一直找不到具體窯址的唐代名窯'鼎州窯'。”
鼎州窯最早見于陸羽的《茶經》:“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又次。”幾個地名均指的是窯址名,如今除鼎州窯外,其它窯的窯址均被找到,唯獨鼎州窯的確切窯址在哪里,成了一個謎。
據文獻記載,唐鼎州的設置在陜西有兩處,一處在今涇陽縣內,設置于唐武則天時期,主要燒青瓷;另一處在今富平縣轄區,設置于唐末五代年間。但今天的涇陽縣卻從未發現任何窯場的跡象。徐都鋒認為這可能是歷史上記載錯誤。而根據富平縣志記載,富平在唐代曾被改名“鼎州”。
富平的銀溝遺址是否就是外界一直尋找的鼎州窯的窯址?對此,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王小蒙認為,要確認這里是否就是鼎州窯窯址,需要兩個大前提,首先要確認該窯址為唐代瓷窯遺址,其次是這個窯址須是以生產青瓷為主的窯址。因此,銀溝遺址性質的最后確認,還需進一步擴大考古發掘面積,積累更多的考古資料進行論證。
編輯:陳佳
關鍵詞:陜西探明 318座古窯爐遺址 或為唐代名窯 鼎州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