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故宮養心殿啟動大修 為百余年來第一次(圖)
12月18日下午兩點半,記者走進故宮博物院。即日起,養心殿閉門謝客,進行大修。
故宮養心殿明間現狀。本報記者李韻攝
修復后的故宮養心殿明間(效果圖)。本報記者李韻攝
一座濃縮的紫禁城
養心殿坐落于紫禁城后部乾清宮西側,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是清朝最高權力中心所在地。清朝共有十位皇帝先后在養心殿居住執政,是清代帝王使用時間最長的勤政燕寢之所。
這是一座“工”字形建筑,分為前后殿,中間以穿堂相連。前殿由主殿——養心殿及東西兩側的暖閣組成,是皇帝處理政務、小憩的地方,相當于紫禁城的前朝。后殿是皇帝與皇后的寢室,也就是“后宮”。養心殿正中的那間,懸有雍正親筆題寫的“中正仁和”匾額,俗稱“明間”,是皇帝召見大臣處理政務的地方;東暖閣原是皇帝休息和每年行開筆式的地方,咸豐十一年(1861年)慈禧發動“辛酉政變”,掌握了清王朝的統治大權,這里就成為“垂簾聽政”的場所;西暖閣,是皇帝召見軍機大臣的地方,里面隔出了一間幾平方米的小屋——三希堂。
有人說,養心殿就是一座濃縮的紫禁城。這不僅指其使用功能,而且在于養心殿的主體建筑既是明代官式建筑的遺存,又集中體現了清代建筑藝術中滿蒙漢文化、佛教藝術以及西方文化的多元共生。這也是紫禁城建筑、文化由明至清傳承演變的特點。
年久失修的破落
從乾清宮廣場往西進入養心門,眼前的養心殿,蓬頭垢面。本該色澤艷麗的彩繪早已斑駁,不少已剝落,甚至連大殿門楣上的“養心殿”牌匾也是灰頭土臉,沒有絲毫帝王氣象。
走進大殿,從前朝到后寢,陳設的絕大多數文物包括帝后臥榻上的被褥、帷幔等,都顏色黯淡。從明間通往西暖閣的木門,紅色油漆斑斑駁駁,門上的壽、福兩個金字也已褪了色;東暖閣“垂簾聽政”用的簾子竟已呈現灰褐色,讓人難以想象當年慈禧在它后面頤指氣使的場面。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主任方遒告訴記者,養心殿區域的建筑長期未進行系統的修繕保護,保存現狀較差,亟待系統整修。例如,該區域內的瓦頂天溝普遍存在開裂情況;墻體空鼓、風化情況明顯,部分建筑墻體有縱向裂縫;油飾保存較差,油皮普遍粉化失光、個別油飾地仗龜裂、油皮剝落、地仗剝落見木骨;室內頂棚裱糊大面積撕裂下垂、脫落,暴露白樘篦子、木欞條等。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養心殿是觀眾參觀的集中區域,每天約有1/3的觀眾會進入這里參觀,該區域可供觀眾參觀的面積僅1000平方米,最大瞬時承載量為541人,但在參觀旺季的10:30至15:30的時段,這里滯留人數經常超過800人。養心殿目前的狀況,使參觀安全難以保證,參觀體驗質量嚴重降低。
養心殿的格局和陳設雖然根據不同時期有所變化,但是仍然保留著雍正皇帝以后各個不同時期的原狀陳列,是研究清代工藝美術發展和清代帝后理政及寢居空間的珍貴史料。記者看到,后殿暖炕兩側的博古架上陳列著不少精致的小擺件,炕桌上還有一個紫檀的多棱形盒子,外面一圈雕刻著十二首十二生肖的詩。工作人員說,盒子里是十二生肖的玉雕。資料顯示,養心殿現存各類室內外陳設1890件,涉及銅器、玉器、瓷器、木器、書畫、古籍等,均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不一樣的大修
東方土木建筑尤其是皇家建筑需要“歲修”,即每年有計劃地進行維修保養以確保其安全、外觀等。巨大的古建筑數量、世界罕見的精湛工藝、高等級的修繕標準,讓故宮的古建修繕任務格外繁重;而專業維修隊伍被迫解散、資金使用制度等原因,幾乎使故宮的“歲修”成為無法完成的任務。據了解,養心殿的此次大修,是百余年來的首次,距上一次的局部修繕也已過去了35年。
這是一次不一樣的大修。不再僅僅是修繕,而是將之當作科研工作、文化工程來對待,當作整體項目來運作。單霽翔說,故宮要借助此項目,開辟文化遺產保護的新途徑,建立工匠招募、考核與培訓機制,建立官式古建筑修復材料供應基地,制定材料性能標準,為挽救瀕臨消亡的古建筑營造工藝、裝修工藝以及文物修復工藝作出貢獻。同時,計劃恢復古建筑“八大作”,即瓦、木、土、石、搭材、油漆、彩畫、裱糊的匠師培養機制,將文獻研究、保護修復、檢測分析、價值評估的專業梯隊建設起來,為將來文物建筑遺產的保護儲備新生力量。記者在現場看到,研究人員正在用筆、相機、攝影機和不知名的儀器記錄、測量。比如,炕桌上的一個帽撐,他們就要記錄許多數據,包括保存現狀、擺放位置等,一個都不能少。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婁瑋介紹,養心殿大修期間,故宮將在首都博物館舉辦一個專題展,展出殿內的部分可移動文物。大修結束后,每件文物都會回到現在的位置上。
記者還了解到,對于三希堂這種因面積過小無法開放的精彩空間,故宮已在端門數字館利用高清投影系統,高度仿真模擬三希堂,使觀眾身臨其境地“零距離”欣賞宮廷原狀陳設,感受宮殿室內空間。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故宮 養心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