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陜西富平桑園窯址考古現48座窯爐 出土"手印磚"
唐定陵周圍為什么會有500多座窯址,唐代的工匠又為什么要在磚上印自己的手印?昨日記者從省考古研究院獲悉,我省考古人員在“唐代最大規模磚瓦窯場”陜西富平桑園窯址,又新發現了48座窯爐和大量手印磚,其中部分窯爐可能是唐開元年間為修繕遭受火災的唐定陵需用的磚瓦而開的窯爐。
出土的手印磚
窯爐遺址
“唐代最大規模磚瓦窯場”
桑園窯址是迄今已知的唐代規模最大的磚瓦窯場遺址。此前我省考古人員對該遺址進行了發掘,發現了保存完整的窯爐、取土與初加工土料的場所、坯泥堆積坑和窯后排水設施。根據以往考古人員對唐代帝陵進行的考古工作證實,唐十八陵中,有11座都在附近發現有磚窯遺存,除定陵外磚窯遺存數量均未超過20座。專家根據桑園窯址出土的鴟吻、獸面磚等建筑材料分析,此窯址是為修建定陵供給其磚瓦等建筑材料的窯群。
此次專家新發現了兩座巨大的窯爐,單從體積看是以往窯爐的2倍大,窯室內部平整,顯示了當時高超的筑窯技藝,發現時窯內還有大量沒有燒制過的磚坯。在窯場的中心部位,專家還發現了兩組東西向分布的窯爐,通過鉆探得知,這一區域共分布窯爐48座,以燒瓦為主,這也與整個窯場職能分區相契合。在此之前,桑園窯址已發現窯爐495座,加上這次新發現的48座窯爐,目前發現的窯爐總量已超過500座。另外,考古隊從日常調查中獲知,在村莊民房建設過程中,曾多次發現磚瓦窯,專家推測該窯場擁有的窯爐數量還遠不止現在所掌握的數字。
為什么定陵外的窯爐數量多出其他唐陵數百倍?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于春雷說:“定陵是唐中宗李顯的陵墓,史料記載李顯意外死亡后整個李唐家族陷入儲位之爭,直至李旦繼位后才得以安葬李顯。”于春雷推斷,礙于下葬時間限制,定陵的修建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用人海戰術對抗時間緊、工期重的修陵任務,因此有大量磚瓦窯存在的需求。
桑園遺址航拍影像圖
手印磚始現于唐中宗李顯時代
據史料記載,唐定陵在歷史上曾遭受過3次較大規模的損毀,分別是“開元五年(717)十一月乙卯,定陵寢殿火。”“永泰元年(765)二月戊寅,黨項羌寇富平,焚定陵寢殿。”“大和八年(834)七月辛酉,定陵臺大風雨,震,東廓之下地裂一百三十尺,其深五尺。”
于春雷說:“新發現的這48座窯爐成東西向,而以往發現的其他窯爐都是南北向。所以我們判斷這兩組窯,應該和其他的窯是不同時期建造的, 根據出土的實物分析,新發現的這些窯爐可能建于距今1300年前的唐開元年間,是后期維修唐定陵所建。”
另外,考古人員在窯場邊北側還發現了很多手印磚。手印磚是唐代典型的建筑材料,綜合以往的考古資料發現這種磚始現于唐中宗李顯時代,到玄宗時代最為流行。除了窯場北側外,專家們在南側也發現了零星的手印磚,但比例遠低于北側。于春雷說:“這種區別說明窯場北側區域與南側區域是不同時期的窯爐,北側區域要晚于南側區域,應該是后期對定陵進行維修時使用的窯爐。但該區域手印磚所占比例仍沒有達到后來的流行程度,判斷也應該是開元年間修繕定陵時的窯爐。”
唐代為什么會流行手印磚呢?目前學界的普遍認識是唐代工匠自己在磚上打上的專屬“商標”,目的是通過手印辨別自己的產品。但于春雷對此有不同看法,他說:“我覺得手印磚也可能就是當時的一種工藝,工匠們為了讓磚坯與模子完全貼合,用自己的手壓實磚坯增加其密度使燒制出的磚更結實耐用。”
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編輯:陳佳
關鍵詞:陜西富平 桑園窯址 考古現48座窯爐 出土"手印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