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无码色播在线观看,亚洲成av人无码不卡影片一,澳洲精品不打码在线观看

首頁>政聲·政情>參考 參考

聚焦農業供給側:產業整合的路,怎么走?

2016年02月28日 13:50 | 作者:顏 珂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分享到: 

一糧獨大,一豬獨大,農業產業結構單一難以走出價值鏈的低端

  久違的陽光從云層射下,照在吳厚光的臉上,“最難的時候總算是熬過去了,春節前豬價又漲了幾毛錢。”

  對于吳厚光和他的利群養殖專業合作社來說,這個“冬天”似乎格外長。兩年半之前,合作社搬到湘潭縣楊嘉橋鎮鋪子嶺村,新基地光固定資產就投入800多萬元,本想甩開膀子大干一場,不想卻遇上了豬價持續走低。

  行情最差時,豬肉跌到5塊多一斤。湘潭縣畜牧局副局長李奇告訴記者,對散養戶來說,一斤豬肉的保本價大約是6.5元,規模化養殖因為人工成本高,保本價大約是7元。

  價格在成本線下運行,虧本成必然。養殖戶要“過冬”,要么縮減養殖規模,要么干脆關門轉行。

  吳厚光的幸運在于“背靠著大樹”。利群合作社的大股東,是一家肉食品加工企業,不僅生豬銷售有訂單保障,價格也由該企業托底。“保護價是6.5元一斤,市場行情好,就按市價走。”吳厚光說,要是沒有這樣的合作托底機制,他早就熬不下去了。

  年出欄生豬220萬頭,湘潭縣的生豬養殖規模一直位列湖南省頭號方陣。不過,“豬周期”似乎從未停止對這個生豬養殖大縣的困擾。“生豬養殖產業鏈上游是飼料,中游是養殖,下游是加工。相對而言,中游的利潤薄,且風險大。”李奇說。

  困擾的還不僅僅是價格。以往,廣東是湘潭縣生豬的主要銷售地。這些年,因為廣東也有了生豬養殖基地,湘潭縣的生豬銷售只能“改道”廣西、貴州等地。

  產業鏈的單一,就好比一條腿走路,終難走出價值鏈的低端。近年來,湘潭縣的農業加工企業雖然也在逐年成長,但規模偏小,缺乏較強市場競爭能力,要把農業大縣的資源優勢轉換為產業優勢,依然任重道遠。

  在湖南省農委綜調處處長劉益平看來,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失衡,正是湖南省農業結構性矛盾的突出問題,“長期以來,為保證農產品數量的供應,我們幾乎用上了所有資源。”結果是,農業產業結構單一化,一糧獨大,一豬獨大;農業鏈條較短,導致產品附加值低,比較效益不高,農民無法從第二、第三產業中獲得更多收益。

  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湖南農業從大到強、從大到優。“湖南大宗農產品供給在國內占據重要地位,但農產品的數量地位與質量地位不對稱,產業融合不足導致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省農村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陳文勝認為:湖南的農產品品種多,但品牌少,農業名牌企業多,但王牌缺。湖南有很多特色農產品,品質非常好,生產也不是問題,主要瓶頸就是加工和銷售。

  市場導向做加法,跳出農業做乘法,深度融合后的新業態釋放出高效益

  湖南湘都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謝明,似乎從未因為自家農產品的銷售而發過愁。

  底氣來自公司自有的餐飲門店。3年前,為了保證餐飲食材的品質,公司選擇寧鄉縣大成橋鎮永盛村,建起了自己的農產品基地。因為自身獨特的銷售渠道,產自這個小山村里的蔬菜,從一開始就賣到了千里之外的首都。

  名氣逐漸打開,基地從最初的300多畝,擴容到如今的1040畝,蔬菜銷往北京、長沙20多家餐飲門店,一年銷售額6000多萬元。

  與擴容同步的,是湘都自身產業鏈的延伸。即便蔬菜賣不完,還可以加工制成產品,打上品牌,價格又上了一個臺階。“比如,我們自己加工的白辣椒,可以賣到36元一斤,一般的辣椒哪能賣這個價?”謝明說。

  還有“無中生有”的新業態。趁著農村休閑旅游人氣的日漸走旺,基地不僅辦起了餐飲住宿,還建起了拓展訓練基地。“如今,僅休閑這一塊,每個月公司收入大約200萬到300萬元,占到了總收入的40%。”謝明說。

  從生產到加工、銷售再到休閑旅游,市場導向下在產業鏈上做加法,既“加”出了市場需要的新產品,更“加”出了高附加值。

  “2000年時,長沙的小白菜批發價大約2毛錢一斤,菜市場賣2塊錢一斤;十幾年過去了,如今的菜價基本差不多,但生產成本卻翻了幾番。”湖南柯柯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何桅的言下之意是,再用傳統的路子闖市場,舉步維艱。

  7年前,何桅在長沙市望城區靖港鎮三橋村流轉800多畝土地,走的也是生態觀光農業的路子。幾年下來,品牌慢慢立起,企業建起了現代農業展示區,集科普教育、休閑觀光、特色蔬果產品種植為一體。讓何桅沒想到的是,這片被稱為“農業夢工廠”的展示區,居然成了企業創收的主力,“包括餐飲、休閑、科普教育在內的旅游收入占到了總收入的70%,去年就有2萬多名學生來參觀”。

  從注重保證農產品數量,到注重農民增收和城鄉差距的控制,再到更多關注農業功能的拓展,在長沙市農委主任吳石平看來,這是農業發展的階段性演進過程。柯柯的實踐,正展示出農業功能拓展后的“乘數效應”:跳出農業做農業,讓農業“乘”休閑旅游、“乘”文化教育,深度融合后的新業態,往往能釋放出傳統農業難以企及的高效益。

  “加工要強起來,休閑農業要旺起來,農業農村的服務業要興起來。”劉益平說,這正是湖南近年來著力的方向。據統計,湖南去年預計農產品加工業可實現銷售收入1.18萬億元,同比增長16.3%。在長沙,被稱作“郊外陽光”的休閑農業不斷壯大。“去年接待人次大約2000萬,收入大約50億元。”吳石平說。

  農業經營方式必須同步改革,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盡快成長

  有收儲窗口,有存儲倉庫,有烘干車間,有加工設備,衛紅米業總經理周正春,計劃今后數年在長沙及周邊,布局300個標準化的“糧食銀行綜合服務中心”。

  服務中心可服務約1萬畝耕地,提供農資供銷、技術信息、農機作業、糧食烘干、存儲增值在內的五大生產性服務。周正春將其定位為“橋梁”,一頭連著種糧戶,一頭連著市場。

  衛紅米業所在的寧鄉縣,這種模式已經讓周邊農戶和周正春嘗到了多贏的甜頭。作為大米加工企業,衛紅米業有了質量可靠的稻谷來源,對種糧農戶來說,不僅了解了市場信息,降低了生產成本,也消除了賣糧的后顧之憂。

  周正春算了筆賬:通過農資供銷服務,農戶與農資廠商直接對接,統一采購種子、肥料、農藥,農民種糧每畝可節約成本80元;服務中心指導農戶選用良種,品種增值大約在每畝225元。

  更為新鮮的是存儲增值。農戶可將收來的稻谷像存銀行一樣存到服務中心,既解決稻谷烘干和儲存的老大難,也可以根據市價行情自主選擇銷售時間。

  衛紅米業連接起來的,是一個從種子到大米成品的全產業鏈。在寧鄉,已經運營的服務中心有3家,農戶會員5000余戶,服務面積超過13萬畝。

  在農村,靠誰扛起產業融合發展的大旗?吳石平認為,一家一戶式的分散經營,以自給自足為基礎,很難有產業化的動力,必須培養起能夠走向市場、參與市場競爭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近年來,湖南通過實施“百千萬”(百企千社萬戶)現代農業發展工程,不斷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過,散戶經營的耕地,依然還占據著全省耕地面積的64%。在劉益平看來,這并不利于產業融合和結構性調整,農業經營方式必須同步進行改革,才能適應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

  吳石平建議,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應單單從他們的組織形式來進行區分,“不論是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還是農業企業,要扶持提升的是他們的經營管理水平和創新能力”。周正春則期盼,不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在農業領域都能獲得一視同仁的待遇。他的感受是,近年來對于民營糧食加工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似乎在縮減,“民營糧食加工企業對市場有很好的嗅覺,如果加大支持力度,我們會更好地擔負起橋梁作用。”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 農業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