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評論 評論
讓“部長通道”更通暢
“兩會時間”,人民大會堂北大廳中一段長約百米的紅地毯,引來“新聞大戰”。教育部部長回應“二孩”給教育資源帶來的壓力,住建部部長“接招”房價暴漲問題,農業部部長回答城鄉統籌發展……部委負責人進出會場的“部長通道”,成為各路媒體的“兵家必爭之地”,也成為兩會的“新聞集散地”。
前幾年,記者在“部長通道”搶新聞,甚至差點擠倒大花瓶。從設置拍照臺、話筒架,到設立采訪區、發言臺;從記者追部長、“拉”部長,到部長主動接受采訪,這條通道上的變化,折射出兩會的開放度、透明度日漸提升,采訪也日漸規范、有序。
近些年,兩會信息公開的渠道越來越多。會議期間,經常有各種新聞發布會,由各部委負責人回答記者提問。各個代表團還有媒體開放日,讓媒體與代表們“零距離”。不過,進出會場的部長們如此受關注也說明,媒體與部長們面對面交流的機會,還是太少了。兩會上集中了很多高級領導干部,某種程度上,他們是備受關注的“新聞主體”。這讓兩會在作為參政議政的平臺之外,也成為一個發布權威信息、回應社會關切的場合。
作為部委的“一把手”,部長的答問雖是只言片語,但含金量往往很高。當然也應該看到,與媒體打交道,畢竟不是部長們最主要的工作。走過“部長通道”,被鏡頭、話筒包圍,部長們應該也會感受到一定的壓力。不過,媒體關注的,其實不僅是部長,更是部長負責的各項工作;部長要面對的,也不僅是媒體,更是媒體背后的億萬公眾。部長們如果用好“部長通道”,讓媒體的話筒把權威的聲音傳得更遠,讓社會的關切得到及時的回應,應該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凝聚起更大的共識。
從這個角度看,也可以更好地利用兩會這個“窗口時間”,讓部長們更多地向記者“喂”信息。有記者希望,除了大型新聞發布會,也可以適當增加一些專題采訪。比如組織一些小型集體采訪,提前發布受訪對象和相關主題,記者可根據需要進行預約,類似于大學里的“選修課”。這樣的當面交流、深入訪談,相比在“部長通道”上擠出一點時間接受媒體發問,效果應該更好一些。
“部長通道”的熱鬧,說明公眾對政府工作的關注。這也啟示各部委,更多的功夫要下在平時。其實,各部委日常的信息公開,已經做了不少,但對于媒體和公眾知情權、監督權的保證,不能止于此。凡有新政策,第一時間發布;公眾有疑問,第一時間回應,讓“部長通道”延伸到日常的工作中,才能以對公眾期盼和關切的及時回應,提升治理現代化的水平。
編輯:秦云
關鍵詞:部長通道 平時 信息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