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有些父母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長不高,發現孩子比同齡人矮,就要求醫生給孩子打生長激素。殊不知,如果檢查后并不存在矮小癥卻過度治療,是有潛在藥物風險的。
浙大一院兒科主任梁黎教授就經常碰到要求給孩子注射生長激素的家長。她提醒,濫用生長激素不科學,家長掌握營養均衡、多運動、睡眠充足、及時治療疾病、精神愉快等5項長高的法寶,能助孩子多長至少10厘米。
網絡圖片(圖文無關)
盲目打生長激素反得病
昨天上午8點開始,梁教授所在的門診間非常繁忙,梁教授在給孩子看病的同時,另外三個助理分別給排隊的孩子量身高,把數據錄入電腦。
到下午2點,一共看了58個號子,因性早熟、矮小癥來就診的占了2/3,家長提出的問題集中在三點:我的孩子這么早發育以后會不會長不高?我的孩子比同齡孩子矮怎么辦?我的孩子可以打生長激素嗎,這樣能長得快一點嗎?
有個年輕家長帶著一對姐弟來就診,評估后姐姐的終身高為156厘米,符合父母的遺傳靶身高。母親卻堅持要給孩子打生長激素,理由是她想讓孩子長到160厘米。
梁教授告訴她,有疾病才需要用藥物治療,她女兒身高和骨齡均在正常范圍內,預測終身高也與遺傳靶身高符合,完全正常,不是生長激素治療的適應癥,不能盲目打生長激素。
任何藥物均有潛在的風險,即使符合生長激素治療的孩子,也要臨床檢查和評估,排除糖尿病、腫瘤、肝炎、顱內占位病變等禁忌癥后才能用藥。何況一個完全正常的人,為什么要冒風險用藥呢?此外,骨骺線已經閉合的人也不能再注射生長激素,否則會引起“肢端肥大癥”。
因此,孩子能否打生長激素,需要有經驗的專科醫師檢查,查找病因,檢查評估后決定。
三姐妹身高差達20厘米
很多家長對于這些遺傳因素以外的因素,尤其是環境因素不太重視,梁教授用自己的切身案例說明,環境因素也很重要。
梁教授母親身高159厘米,梁教授父親身高178厘米。因此,孩子的遺傳靶身高應該是:(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3)/2= 162±5厘米,即孩子的平均身高應該是162厘米,在后天環境因素的作用下,一般上下可以波動在10厘米之間,即156-167厘米。
事實是梁教授本人身高163厘米,大妹身高176厘米,小妹身高156厘米,同樣父母所生的三姐妹,梁教授身高在父母的遺傳靶身高范圍內,兩個妹妹之間20厘米的身高差是怎么形成的?
一般情況下,遺傳因素僅影響身高的70%-80%;而宮內和出生后的營養、環境、疾病等多種因素均能影響生長基因的表達。
小妹出生時恰遇上世紀60年代自然災害,宮內營養不良,出生時體重只有2.4kg,幼年時又患腎臟疾病,長期服藥治療。這些都會影響到先天決定的長個能力的發揮,最終小妹的成年終身高就不太理想。
大妹出生體重3.5kg,母乳喂養,從小營養好、睡眠好,喜歡運動,沒有任何疾病,她父親家族賦予了高個子基因(叔叔185厘米,堂兄弟均在180厘米以上),在各種先天因素都保證的條件下,充分發揮環境的作用,因此大妹身高超過了遺傳靶身高,表現了她父親的高個子基因效應。
專家支5招助孩子長高
所以,家長不要覺得環境因素對成年終身高只有區區20%-30%的貢獻率,就不當回事。梁教授列出以下促進長高的5要素,可助孩子多長10厘米。
首先,從營養角度考慮,剛出生的嬰兒,盡量做到至少六個月的母乳喂養,以后在不同的生長期,都應供應足夠、合理的營養食品。幼兒園和學齡期兒童,應重視的就是平衡膳食。就是要葷素搭配,包括動植物蛋白質搭配、動植物脂肪搭配、精糧與粗糧搭配。此外,還要注意攝取魚類食物,含有生長發育必需的營養素。
其次,運動是促進孩子長高的第二個因素。多做室外縱向運動和肢體伸展的運動,最適宜的運動如跳繩、摸高、投籃、吊環、引體向上、游泳、打羽毛球等。室外活動,讓孩子能得到較長時間的陽光照射,促進機體維生素D的生成,有利于鈣的吸收,也可促進身高增長。
第三,睡眠充足。盡量做到幼兒園孩子在晚上8點前入睡,小學生在晚上9點前入睡,中學生在晚上10點前入睡。
第四,及時治療疾病。身高位于同齡兒童第三百分位以下者,通俗地講,也就是同性別同年齡的100個孩子排成隊,排在最前面的那3位小朋友需及時就醫。女孩子發育比同齡人早的,也要拍骨齡片排除骨齡超前、生長潛力丟失。
最后,精神愉快有利于促進兒童生長,精神壓抑可抑制生長激素分泌。因此,家長應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平和的環境,讓孩子愉快地成長。
(青年時報)
編輯:王瀝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