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記·工作記·工作
“信訪局長”張云泉:“從我們身上看到共產(chǎn)黨好”
張云泉已經(jīng)退休多年,但依然是國家信訪局特聘信訪工作研究員。“信訪局長”,是人們對他的稱呼,是他此生的符號和榮譽。
張云泉
張云泉曾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一員,1983年轉(zhuǎn)業(yè)到江蘇省泰州市信訪局工作,在信訪這個“機關(guān)第一難”的崗位上,張云泉整整工作了26年。他用心傾聽群眾的呼聲,用情溫暖一顆顆委屈的心靈,用正直和勇氣維護百姓利益,真正做到了為民解難、為黨分憂,在黨和群眾之間架起了一座連心橋。
人不傷心不落淚,人無難事不上訪——這是張云泉工作多年的深刻體會。正因如此,上訪百姓成了他生活和工作中的牽掛。
平均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每年批閱落實人民來信2000多封,接待群眾2000多人次……從張云泉同事提供的數(shù)字,大概可以知道他的工作量。
張云泉為什么能在信訪工作崗位做到20多年如一日、熱情如初?問及這個話題,張云泉就會回憶起當年在海軍服役時的一段經(jīng)歷——
那是一個“七一”的晚上,艦艇拋錨在大海中,遠處的城市燈光點點,就像天上的繁星。指導(dǎo)員對全艦官兵說:“你們看看,大后方的人民之所以能在這樣一個夜晚享受和平與安寧,就是因為有我們海防戰(zhàn)士在前面站崗。萬家燈火,萬家溫馨就是我們海防戰(zhàn)士的幸福與境界!”
張云泉動情地表示,這句話影響了他的一生。在信訪局長這個崗位上,他感覺也像守衛(wèi)在海防前線一樣,雖然自己承受著很多,但換來的是更多人的幸福、社會的安寧。
為了幫助上訪群眾解決問題,張云泉常常要跑好多冤枉路,受好多冤枉氣,甚至身上留下了累累傷痕——因為有些上訪對象的不理解,情緒激動,張云泉的腿上留下了10多處踢傷的痕跡,胸前留下了多處抓傷的疤痕,一根手指被咬得露出骨頭而不能靈活彎曲,左眼被打成重傷留下殘疾……
面對委屈,張云泉沒有沮喪和退卻。張云泉常說,為了化解社會矛盾,黨員干部必須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必須迎難而上,要到現(xiàn)場處理一般人不愿處理的難事、煩事和窩囊事,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受常人不能受的冤枉氣;只有放得下架子,撲得下身子,受得了委屈,才能贏得群眾的理解和感情,才能換來社會基層穩(wěn)定。
“信訪工作,說到底就是黨的群眾工作,就是要在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架起‘連心橋’,我就要當好‘連心橋’上的一塊磚。我最大的滿足,就是讓人民群眾從我們身上看到共產(chǎn)黨好!”張云泉說。(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編輯:邢賀揚
關(guān)鍵詞:張云泉 共產(chǎn)黨 信訪 機關(guān)第一難 群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