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齊魯文化:讓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
齊魯大地傳承千年的文脈,孕育了浩如煙海的珍貴古籍。歷經漫長歷史歲月,這些多數存放在圖書館庫房的寶貝,很多已損毀嚴重。留存與修復、傳承與發展,是山東乃至全國古籍從業者必須直面的課題。
亦喜亦憂的工匠
每次看到庫房中存放的琳瑯滿目的古籍,山東省古籍保護中心主任杜云虹的心情總是非常復雜。根據山東省古籍保護中心的統計,目前,山東267家古籍收藏單位共存放古籍350余萬冊。這些古籍的保護和利用,是深入挖掘和闡釋齊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契機。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千百年來歷經聚散轉手、天災兵焚、蟲噬鼠嚙、火燼水浸等厄運,很多古籍已是千瘡百孔、損毀嚴重。
爭分奪秒修復,是擺在古籍從業者面前最緊迫的任務。7月初,記者走進山東省古籍保護中心的古籍修復室。修復臺前,修復師楊林玫正嘗試揭開明萬歷刻本《山堂肆考》。由于書板結嚴重,她需要格外小心才能將一頁書從“書磚”中分離開來。如何修復這本已被霉蝕和蟲噬嚴重的書?楊林玫首先向記者展示了這本書的修復檔案。“要修復一本古籍,首先要建立古籍的檔案,如古籍的名稱、內容、材質、損壞的情況等,并且列出將要采取的修復方法。”
隨后,楊林玫要做的是確定古籍的材質,以便為修復的古籍配紙。“要確定古籍紙張的厚度、纖維成分、酸堿度等基本參數,確定其是宣紙、皮紙還是竹紙。然后采用與古籍同樣質地的紙張進行染色,讓所采用的修復紙張最大限度地接近古籍紙張的原貌。”
接下來的步驟就是著手對破損的古籍進行修復,去霉、揭取書葉、托裱、補缺、處理書腳和天頭……楊林玫說,這一系列工序下來,有時候一天最多能夠修補兩頁。
藏與用的糾結
古籍修復人員不僅需要高超的修復技術,還需要具備古籍版本知識、古籍保護知識、文史知識和藝術審美能力。“一本古籍的修復工序超過20道,環環相扣,繁復考究,對從事古籍修復的工作人員的要求十分苛刻。”杜云虹介紹,目前山東省古籍保護中心承擔古籍修復任務的僅有7名青年人員和兩位特聘專家,部分地市古籍存放單位也有古籍修復人員,但只能進行簡單修復,古籍修復的任務難度可想而知。
尤為讓人揪心的是,修復古籍的過程中,其他古籍也在進一步老化。“以現在的修復力量和修復速度,我們一百年都修復不完。” 杜云虹說。
記者了解到,對比修復力量的欠缺,山東乃至全國的古籍領域面臨的另一問題更為嚴重,即如何處理藏與用的矛盾。
專家指出,古籍區別于其他文物的標志是有較高文獻價值,這種價值唯有通過閱讀和研究才能發揮。理想狀態是古籍保存在圖書館,供讀者借閱,但這顯然不利于古籍的保護。
很多地方正越來越關注古籍從業人員的專業化。泰安市博物館相關負責人鄭澎說,目前該館設有專職古籍管理人員,但專業水平不足,導致管理研究水平不高。同時,館內雖然設立了文物修復室,但缺乏有經驗的修復人員,導致修復工作不能獨立開展。
頂層設計助力
缺乏足夠的資金和技術保障,專業人員因工作枯燥等原因離職。認識到古籍保護面臨的嚴峻形勢,基于“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16字方針,山東省文化廳于今年5月初印發《山東省“十三五”時期古籍保護工作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山東將以普查為基礎,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古籍分級保護體系,在全省啟動古籍修復站點網絡建設。
針對古籍利用率不足的現狀,《規劃》提出山東將創新開展古籍數字化工程,重點建設山東省古籍數字圖書館。由山東省圖書館牽頭,實施珍貴古籍上網工程,把山東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945部古籍掃描上網,建立“山東省國家古籍珍本數據庫”。實施特色資源上網工程,對“易廬”易經專藏、聊城“海源閣”專藏、歷代山東地方志專藏等在海內外獨占鰲頭的優秀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建設。充分挖掘齊魯大地深厚的文化資源,開發《山東往事》、《齊魯記憶》等大型古籍數據庫。
著眼于彌補修復力量欠缺的短板,《規劃》提出今年在條件較好的高校、博物館、公共圖書館建立首批10個修復站點。2018年底前,山東省古籍保護中心牽頭建立山東省古籍保護重點實驗室,為全省古籍保護提供實驗場地。
山東省文化廳副廳長李國琳說,今后山東將做好“古籍+”文章,借助互聯網、數字化等媒介手段,讓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
編輯:陳佳
關鍵詞:齊魯文化 讓古籍里的文字 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