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名家健壇名家健壇
人類應當永遠尊重醫學的價值
現在,正值北京的旅游旺季,在北京協和醫學院門口,經常有旅游者在東單和王府井兩個繁華的商業區穿行,他們對身處其間的這個古老而靜謐的院子滿懷好奇。這不免使我聯想到醫學職業與這個院子的幾分神似之處———入世:身處社會,接觸各色各樣的人群,卻又需要在忙亂喧鬧中保持安靜的心態,潛心鉆研、苦練技術,以佛心仁術為患者解除病痛。同時由于醫學知識的專業性,對普通大眾而言,始終充滿了不解和神秘。
當醫學生們開始接觸醫學的時候,就像是這殿堂前的門外漢,對其充滿了好奇;當掌握了醫學的知識和技能之后,他們就對醫學有了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已然是“殿堂中人”。因而,我要特別地跟即將畢業和已經畢業的醫學生說一聲:請堅信醫學的價值!
醫學總是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相伴而行,甚至可以說,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一部疾病斗爭史。在抗生素發明之前,盡管戰事連綿不斷,但戰爭帶來的傷亡遠少于瘟疫給人類帶來的災難。醫學的偉大在于其能夠保護勞動力、恢復勞動力和開發勞動力資源、提高勞動力素質;醫學直接關系到人類繁衍、國力強弱,是保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
有統計顯示,2000年前人類的平均壽命在20歲左右,到了100年前的美國達到了40歲,在新中國成立時我國居民達到了50歲,如今平均年齡是75.3歲。這里面固然有政治經濟進步的因素,但醫學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肺結核在過去幾乎就是絕癥,一聲咳嗽就可以把大家全部嚇走,更不用說那些無法預防而導致大量小孩死亡或殘疾的傳染病。現在,很多傳染病威脅人類的歷史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這就是醫學的驕傲,也是人類應當永遠尊重醫學的理由。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盛世出名醫。隨著傳染病的有效控制和人口的老齡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如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病、呼吸系統疾病、代謝性疾病已經成為城鄉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我們已經基本解決了全民的溫飽問題,健康問題逐漸成為人民群眾最為關注的民生問題,人人關注健康,人人重視健康,這是太平盛世的象征、這是社會進步的象征。我們的國家已經確定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小康不小康,關鍵看健康”。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過程中,醫學事業的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支撐作用。我們正面臨著一個國家和平崛起、民族全面復興、醫療衛生事業快速發展的歷史機遇,更是我們可以大顯身手的“大時代”。
不可忽視的是,一方面是醫療剛性需求的急劇增加,人們不僅希望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更希望得到舒適的就診環境、情感和心理的撫慰以及專業的科普,從而提高生活的質量;而另一方面,我們的醫改正處于攻堅階段,醫療保險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優質醫療資源不足和分配不合理也有待進一步改善,基層醫療服務體系有待進一步強化,全科醫學制度建設有待進一步發展,“基層首診、分級診療”的就醫模式有待全面鋪開。正是由于這種矛盾,醫患關系仍然不甚理想,傷醫事件時有發生,醫務工作者的勞動強度大、工作風險大,社會地位和社會形象面臨挑戰。雖然政府已經采取一系列措施,但這種情況在短期內仍會存在。我們也應該借此機會呼吁整個社會對醫務人員的尊重和保護。
醫學是一門處于發展之中、仍然有很多局限性的科學。我們的工作中常常是成功與失望結伴、喜悅和悲痛交織。很多現象會讓人彷徨、令人踟躕。在這樣一個歷史變革的復雜年代,我們一方面要用歷史發展的眼光去理性地看待這些問題;另一方面,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加努力,發揚技術上精益求精的精神,苦練內功,追求卓越的醫術。
“為人服務”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終極目的。醫學是一門以人作為研究客體,又直接服務于人的科學,比其它任何科學都更強調人文關懷,要求醫學工作者具有完善的人文修養。我國晉朝的楊泉在《物理論·論醫》中曾說:“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這表明“仁愛”、“達理”、“廉潔”是“醫者”的必備條件,“醫者”應該成為科學技術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典范。希望大家在工作中,無論是當醫生、護士,還是研究、教學、管理,都必須具備“科學腦,人文心”,堅守醫學工作者同情、利他、奉獻的職業素養,用自己的仁愛之心去解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學的圣潔和榮譽。
從事醫學工作是一種選擇,我想用兩句話與大家共勉:選你所愛,愛你所選;醫路漫漫,履冰前行。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醫院院長、協和醫學院原院長,本文摘編自曾益新對協和醫學院2015屆畢業生的畢業寄語,有刪節)
編輯:薛鑫
關鍵詞:人類 醫學的價值 醫學職業 醫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