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京滬深房價當以香港為鏡
一線城市高房價后,難免如今日香港;而我們的土地競價制度等路徑,無不參照香港,因此也有同樣的路徑依賴。
8月17日,上海內環的46畝地,起價46億,最后在18家開發商巨頭爭奪下,拍到110億。只有看著直播親身經歷這個過程,才能感受到一線城市地產業的失控和驚心動魄。這樣的地價,已基本和內地地產商曾高山仰止的香港地產業平起平坐了。
可是看看今天的香港,內地人對香港的羨慕早已不復存在。
今天的香港經濟困局有很多原因,但核心一點就是土地制度。香港為免稅港,只能靠土地來實現政府收入,偏偏政府控制的土地有限,且滿足于這種稀少,這樣才能賣出高價。于是只開發中心城區這點金貴地塊,郊區土地全都變成了郊野公園,開發不得,海洋也填不得,那會破壞海洋生物。
而經過幾十年演變,房地產市場早已寡頭化,市場無論漲跌,收割者都是地產大豪。然后他們紛紛借助地產暴利控制公共事業,進一步鞏固了壟斷地位,于是,香港變成了李家城。
現在,京滬深的平均房價都過了四萬,核心區域已豪宅化,動輒十萬以上的單價,走上了房價香港化道路。而且依舊地王不斷,上海樓面地價超過14萬的地王之王應該讓這個城市的管理者反思,這樣下去的后果是什么?
作為前車之鑒,香港值得很好探討。
首先,高昂的土地和租金導致整個城市的運營成本居高不下。曾經有活力的加工業、制造業、小型服務業,因為本小利薄無法持續,市場結構抬高了準入門檻,窒息了中小企業發展,經濟活力慢慢減弱。
其次,寡頭壟斷導致階層固化。年輕人只能給這些大老板打工,甚至中產階級也成為為銀行和地產商打工的房奴,巨額貸款要還,每天戰戰兢兢,無論創業還是開辟新路都很艱難。年輕人的夢想在高價擠壓中破滅,階層流動性停滯,社會活力大大降低。
最后,形成貧富分化影響民生。農民工的柜族生活,北漂一族的群租、合租、膠囊租、床位租,地下室或者城中村的蟻族,早成為一線城市的底層生活圖景,這樣的房價上漲,雖能逼退一部分人去二三線城市,但留下來的情況只能繼續惡化。
可以想見,未來一線城市高房價之后,難免如今日香港面臨之困局。當初我們的土地競價招拍掛制度、70年產權制度等路徑,無不參照香港而來,因此也有同樣的路徑依賴。
而香港存量土地目前基本都屬私人,規劃權歸行政當局和議會,形成掣肘;有土地的無規劃權,有規劃權的沒土地,行政左右不了規劃通過;議會有反對權卻無發起規劃權,有產議員控制新建住宅數量保護自己既得利益;嚴苛的環保程序,導致新填海計劃無望。到現在,即便是房地產專家出生的梁振英,施政近五年一屆,卻依然毫無辦法。
高房價雖然對解決大城市病,消減人口有一定作用,但整體而言,對一線城市本身的可持續發展會形成巨大障礙;且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貧富分化最不可容忍,決策層一再強調2020年完成全國扶貧計劃,但作為一線城市的京滬深更應帶頭解決這個問題,才能更好實現社會公平公正。
而這個前提就是憑借政府掌握的眾多資源,從長遠角度安排制度設計,擺脫香港化的房地產路徑,走出一條新路。(張百忍)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京滬深 房價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