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造幣企業:特殊而光榮的印鈔史
從沈陽故宮“撫近門”向東,走不多遠,就會看見這樣一家企業——紅墻環繞、警備森嚴,透過仿古正門牌樓,可見翠柏蒼松掩映下的一幢紅色二層小樓,古樸、內斂,每一塊磚瓦仿佛都散發著歷史風韻和金屬光澤。這里,就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造幣企業——沈陽造幣有限公司。
始建于1896年的沈幣公司橫跨三個世紀,從晚清開始,各式各樣的“硬幣”在這里誕生。然而,她還有一段特殊而光榮的“印鈔”史,并不為人熟知……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東北光復,被日本帝國主義統治十余年的沈幣翻開了歷史新篇章,工廠生產也由造幣轉為以紙幣印刷為主。同年11月,中共中央從延安派員到沈陽接收沈幣,據時任廠長牛牧野回憶:“我到廠后,即貼出通告,登記原有職工,然后組織職工開始安裝印鈔機,準備生產鈔票。”然而,就在各項工作緊張進行中時,由于戰爭形勢變化,工廠又接到了“讓開大路、占領兩廂”,分兩線向東北腹地撤退的命令。沈幣由此在解放戰爭的隆隆炮火中開始了長達3年遷轉征程。
“軍隊打到哪里,票子就送到哪里”。從沈陽撤至撫順時,面臨著“無機器、無原料、無技術工人”的“三無”條件,牛牧野將當地印刷廠老板請到一起,反復宣講人民政府政策,通過深入人心的思想動員,最終各印刷廠的機器都被借來集中在一起,很快印出了鈔票樣張。
然而,成功的喜悅轉瞬又被炮火淹沒。面對國民黨大舉進攻,還未來得及正式投產的沈幣又連夜向通化轉移。搬遷前,工廠仍通過協商方式購買了全部印鈔設備,又向全體技術工人進行搬遷動員,一系列舉措不僅守住了人民政府信用,也為生產保住了設備和人才。搬遷時,共征雇馬車七十臺,用來裝機器、紙張和油墨。一路上敵機騷擾、兵車滾滾,依然沒有阻擋他們前進的腳步。
到達通化后,建廠、生產等各項工作迅速展開。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工廠又迎來了一次新的、更嚴峻的考驗。1946年2月3日,潛伏的國民黨特務孫庚堯勾結日本軍國主義殘余分子發動了“通化暴亂”。2月2日晚,工廠接到緊急通知,立即召開緊急動員會,挑選一部分青年工人,配發槍支、指定崗位、規定聯絡信號,用麻袋沙包筑成臨時工事,準備自衛還擊。3日凌晨4時許,槍聲大作,我軍與敵人展開了激烈戰斗,由于早有準備,暴亂很快被平息,工廠沒受一點損失。
1946年,長春解放。工廠接到東北銀行命令去長春接收印鈔器材。當時偽滿中央銀行院內外一片大戰后景象,時任廠領導王紀元、谷木鐸等十余人不顧一切清除道路,進入偽滿銀行地下庫及幾個大型印刷廠,接收了當時很缺乏的印鈔紙、油墨、號碼機、膠印機等全套膠印設備,還吸收了一批技工。
然而,隨著四平失守,沈幣又被迫北遷。載滿印鈔器材和印鈔人員的列車開出時天已拂曉,一路向北最終勝利抵達佳木斯。佳木斯當時是比較安定的,但國民黨飛機不時騷擾,因此工廠常處于防空戒備狀態。就是在這種艱苦環境下,沈幣一面防空、一面生產,勝利完成了黨交給的印鈔任務,為穩定東北解放區金融形勢,支援東北人民解放軍對敵斗爭做出了貢獻。
1948年11月2日,沈陽解放。東北人民解放軍沈陽特別軍事管制委員會財政處派軍代表陳子良等接收沈陽造幣廠,到1949年下半年,佳木斯廠也遷回沈陽。至此,沈幣圓滿完成了解放戰爭時期印鈔使命,并在新中國懷抱里迎來了新生,踏上了“為國鑄幣”新征程。至今,沈幣已發展成集流通硬幣、普通紀念幣、金銀紀念幣、工業金銀材生產及造幣衍生產品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國有法定貨幣生產企業。近年來,沈幣公司流通紀念幣和金銀紀念幣生產能力不斷攀升,“遼寧艦”、“建黨幣”、“航天幣”、“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等重大題材紀念幣和雙金屬賀歲幣等產品都在這里誕生。今年沈幣迎來120歲生日,面對未來,百年沈幣依然用拼搏、實力、創新、成績,續寫紅色金融事業新輝煌。
編輯:陳佳
關鍵詞:中國現存 最古老的造幣企業 特殊而光榮的印鈔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