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殘疾預防 以健康成就小康
“到2020年,殘疾預防工作體系和防控網絡更加完善,全社會殘疾預防意識與能力顯著增強,可比口徑殘疾發生率在同等收入國家中處于較低水平。”日前,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殘疾預防行動計劃(2016—2020年)》,這是我國首個在殘疾預防領域的國家級政策文件,也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舉措。
“殘疾人是社會大家庭的平等成員,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對殘疾人的關愛,是現代文明社會的標志之一。這種關愛,不僅體現在救助上,同時也體現在預防上。調查顯示,后天性因素是目前中國人的主要致殘因素。殘疾風險伴隨每個人,殘疾預防與個人健康、家庭幸福、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息息相關。我國有8500多萬殘疾人,數量多,負擔重,采取適當措施可以有效預防多數殘疾的發生。在這個意義上,殘疾預防是一件事半功倍的工作,既十分必要,又極為緊迫。
當前,中國開始進入殘疾人規模增大、結構變動、風險提高的關鍵時期。人口快速老齡化、意外傷害、慢性疾病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讓殘疾預防和保障變得更復雜。有數據預估,到2030年,每年將新增殘疾人200萬—250萬人。隨之而來的,不僅是給個人、家庭、社會的壓力,也附加著不小的經濟負擔和精神負擔。有學者直言,“如果能夠通過各種手段減少、避免殘疾的發生,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是不可估量的”。可以說,康復和保障是對殘疾人“一點都不能少”的關懷,而預防并減輕殘疾是“一直在路上”的努力。
大部分殘疾是可防可控的,現代醫學科技也為預防殘疾提供了技術支持。一份來自世界衛生組織殘疾預防與康復專家委員會的報告認為,利用現有技術可以使至少50%的殘疾得以控制或者使其延遲發生。近些年,預防并控制殘疾發生也取得不小成績,研究數據表明,1987年至2006年間,我國至少遏制了1500萬人出現殘疾。正如專家所言,“殘疾預防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社會戰略”。
技術預防與觀念預防應是并行不悖的雙軌。在觀念上,不少人以為“殘疾預防只是殘聯的事情”,而實際上關聯醫療、教育、安全生產、職業病防治等多領域。《行動計劃》要求,孕前健康檢查率80%以上,產前篩查率60%以上,已管理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的規范管理率60%以上,生產安全事故發生起數、傷亡人數均下降10%以上,登記在冊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率80%以上……這些指標性規定,就是要從出生缺陷、發育障礙、慢性病、生產事故、精神疾病管理等方面控制致殘風險。
所謂“治未病”“防未病”,不僅要將預防工作在各領域內前移,也要讓更多人樹立預防殘疾的意識,從檢查身體、健康生活開始。事實上,如果把生命的時間軸分解成不同階段,殘疾風險既不會因年輕活力而遠離,也不會因年老體弱而溜走。嬰幼兒時的先天性殘疾、學齡階段的傳染病致殘、工作過程中的創傷性致殘、老齡時期的退化性疾病致殘等,都容不得任何僥幸,我們應該樹立起“終生預防殘疾”的理念。
北京時間9月8日,里約殘奧會的大幕在馬拉卡納體育場拉開,中國308名運動員將在競技場上激蕩生命的力量。如果把殘疾人事業比作同生命一起奔跑的賽事,保障殘疾人過上幸福而有尊嚴的生活是賽程部分,避免因各種原因致殘、致障則屬于前端關口。把殘疾預防和康復保障連成一條線,我們就能最大限度減輕殘疾、消除殘疾,更好地推動健康中國建設,以全面健康成就全民小康。(李洪興)
編輯:趙彥
關鍵詞:殘疾預防 治未病 健康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