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鋼鐵去產能為何“越去越多”?
近日出爐的8月鋼鐵產量數據,給外界寄予厚望的去產能澆了一盆冷水。數據顯示,8月份我國粗鋼、生鐵和鋼材產量同比均有增長,今年前7個月全國鋼鐵去產能僅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47%。鋼鐵去產能為何陷入“越去越多”的怪圈,接下來的幾個月會否有所改進?
越去越多的產量
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7月,全國鋼鐵去產能僅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47%,其中產鋼大省河北不到目標任務的35%,超過10省份鋼鐵去產能工作尚未實質性啟動。
產量方面,一直保持正常增長。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8月份我國粗鋼、生鐵和鋼材累計產量分別為53632萬噸、46916萬噸和75511萬噸,同比分別下降0.1%、下降0.8%和增長2.2%。8月份我國粗鋼、生鐵和鋼材產量分別6857萬噸、6019萬噸和9791萬噸,同比分別增長3%、3.6%和4%; 日均產量分別為221.19萬噸、194.16萬 噸和315.84萬噸,較7月份日均產量分別增長2.63%、4.12%和2.05%。
2016年作為“去產能”的首發年,為何產能卻越去越多?
卓創資訊建筑鋼材分析師邊曉偉對《金證券》記者表示,首先部分鋼企設備已被淘汰。雖然各大省份明確了要壓縮煉鋼、煉鐵產能的鋼廠以及鋼廠要去掉的煉鋼、煉鐵產能,但是許多鋼企多年以前就因為環保、拆遷等問題退出市場,如果把這些鋼企的產能也列進計劃“充數”,那么去產能還有什么意義呢?
其次,設備淘汰不徹底。之前要求淘汰低于400立方米的高爐、小于30噸的轉爐以及中頻爐,仍有少數鋼企淘汰不徹底。
最后,鋼企“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今年環保督查小組、去產能小組多次走訪各產能大省進行督查,鋼企多是來檢查的時候停止生產,檢查的人走了,再開始生產。
也就是說,上半年“去掉”的產能多是多年以前去掉的產能,對粗鋼產量的影響作用有限。
鋼坯分析師邢月也認為,雖然去產能已完成一部分,但產能的下降并未影響產量的增長,這主要是因為壓縮產能多為無效產能。特別是在噸鋼利潤尚可的情況下,鋼廠生產熱情飽滿,因此產量難降。
糾結的下半場
值得一提的是,興業證券最新研報指出,9月上旬全國預估日均粗鋼產量214.51萬噸,較8月下旬增0.52%,這是因為G20過后江浙及周邊部分鋼廠陸續復產所致。據調查,江蘇地區部分鋼廠開工時間仍有所延期,這些產量預計將在9月中下旬逐步得到釋放。而從需求端來看,商家所期待的“金九”需求尚未出現,鋼價不漲反跌。
《金證券》記者接觸的深圳券商研究員指出,“上半年去產能效果不好,并不意味全年任務不能完成。”據了解,最近國務院十路督查組先后在山東、江蘇等地召開去產能相關工作會議,明確加快去產能步伐。在他看來,隨著鋼鐵供給側改革持續推進,“無效產能”過后必須要觸及到“有效產能”,進入到9、10月有望迎來大規模密集關停。
“我的鋼鐵”網資訊總監徐向春則表示,鋼鐵去產能工作一直難以推進,最主要的原因還在于下崗職工、資產損失和銀行壞賬這三個問題無法解決。“如果去產能嚴格執行,許多鋼廠都要關停,鋼鐵設備報廢。從鋼企的角度來說,每生產一噸鋼的成本為數千元,但目前國家財政只補貼數百元,中間差價較大,尚在生產的鋼企無法接受。從銀行的角度來說,借貸、融資的鋼企停產,會造成銀行資金鏈斷裂,涉及金額往往較大。”
在業內人士看來,各方去產能“表決心”的背后,卻只是重申、沿用此前的政策,很難解決去產能過程中的“死結”。因此,下半年的鋼市走勢比較糾結,鋼廠利潤好會導致自主生產意愿強,但政府去產能任務又是硬性要求,兩者存在博弈。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鋼鐵去產能 粗鋼 生鐵 鋼材 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