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无码色播在线观看,亚洲成av人无码不卡影片一,澳洲精品不打码在线观看

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從豐子愷到程十發,兩代人的家國情懷

2016年11月07日 16:02 | 作者:黃松 | 來源:澎湃新聞藝術觀
分享到: 

正值建院60年,上海中國畫院推出“文心爍爍——豐子愷、程十發藝術特展”,這是繼“開宗明義第一章——上海中國畫院文獻展”后,對畫院歷史的再一次回望,不同于“開宗明義第一章”主要講述1956-1960年間上海中國畫院籌建和初創時期的歷史,此次特展聚焦豐子愷、程十發具有代表性的兩任院長,在展現他們自身藝術成就和人格魅力之外,更關注他們對于中國畫藝術的傳承、發展和在特定歷史時期為上海中國畫院建設所做的貢獻。同時,借由豐子愷、程十發兩任院長,折射出兩代上海中國畫院人的家國情懷。


1960年,豐子愷在上海中國畫院成立大會上


上世紀60年代,豐子愷與程十發合影


兩代院長的薪火相傳

對于豐子愷,幾乎每一人都在有意無意間看過《護生畫集》中的作品,他受日本竹久夢二風格啟發、融合中國詩趣和民族傳統,創作出帶有極強個人氣息的“文人抒情漫畫”,實現了諸多20世紀藝術家追求的“融合東西”的藝術理想。此外,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者,豐子愷在美術、文學、宗教、音樂等領域的“學貫中西”和“仁人愛人”的為學思想啟蒙和影響了幾代人。

豐子愷《百泉競流》1960年 62×35cm

1960年,豐子愷被任命為上海中國畫院首任院長,以高尚的藝品人格和巨大影響力對畫院的創建發揮了重要的影響。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海派名家云涌的上海畫壇,豐子愷像一面旗幟,把眾多中國畫名家團結到畫院周圍,并帶領畫院畫師們貫徹“藝術為工農兵服務、為無產階級服務、為勞動人民服務”的文藝方針,投入到火熱的文化建設中。

1960年5月8日任命豐子愷為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任命書

豐子愷自述簡歷

據1957年參與上海中國畫院建院工作的邵洛羊在《三請豐子愷》一文中回憶:“豐老雖不親自主持畫院工作會議,但對畫院工作還是相當關心。我們每周有一次向他匯報工作,他也有所垂詢和指示,也常來畫院,和畫師們的關系十分融洽。” 上海中國畫院在豐子愷的帶領下,開展各種創作研討、招生帶徒和藝術交流,以文立院,傳承與創新并重,為今后的發展奠定了一個良好的開局。

1960年,豐子愷和上海中國畫院首批學員

1962年豐子愷、賀天健、林風眠、張充仁、顏文梁、張樂平觀摩交流畫作

1984年,程十發開始擔任上海中國畫院的院長,他承接了豐子愷的旗幟,對海上畫派的發展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尤其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畫院的發展和前途面臨著順應時代的思考,他做出了開拓性的踐行,并推陳出新,在實踐中提出“打破圍墻辦畫院”,使上海中國畫院的優秀傳統得以薪火相傳。

除此之外,程十發作為一位“取古今中外法而化之”的藝術家,在傳統中國畫向現代化轉型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形成了獨具面目而又影響廣泛的“程家樣”。根據1965年進入上海中國畫院工作的畫家楊正新介紹:“程十發先生當選畫院院長是名副其實的。在繪畫上,程十發是一位全能型的畫家,他接過了海派繪畫的旗幟,在人物、花鳥、山水、連環畫、年畫均有涉獵,畫面構成和表現手法上融合‘古今中外’,傳統而不失新意。在具體工作中,程十發提出‘打破圍墻’讓中國畫和群眾融合起來,組織畫師到區縣舉辦展覽會,并且他‘開門辦學’創辦了上海中國畫院業余進修夜校,設立程十發方增先兩個人物班,胡若思山水班,胡問遂書法班等為志于研究中國畫的年輕人提供了學習的平臺。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為了改善畫院行政人員的住房問題,程十發用自己的畫換了幾套商品房解決了畫院工作人員的實際困難。更難能可貴的是,程十發在擔任畫院院長期間,將自己收藏的122幅古畫無私捐獻給畫院。其中一部分是早年工資低、沒有稿費的年月,省吃儉用積攢下的錢買的古畫。把如此質量和數量的畫捐贈給畫院,在今天看是很難想象的。”

程十發、王個簃、唐云等在上海中國畫院合作創作

可見,程十發無論是中國畫傳統和海派藝術傳承上,抑或是創作心態和處世哲學上,再延伸到對上海中國畫院的改革和發展中,均體現了一種勇于開拓的時代精神和“精藝報國”的博大情懷。

程十發題字“精藝報國”

程十發

筆墨傳承,半世珍藏,一朝奉獻

談起程十發,毛國倫無疑有太多的回憶,自1960年12月29日,在上海中國畫院拜程十發為師,至今近60年,程十發的教導依舊歷歷在目:

“當年程十發先生親自為我們學員講解清代沈宗騫的《芥舟學畫編》,還注重書重視學習中國古代的畫論乃至文論、哲學。老師并不是那種手把手的教學方法,而是言傳身教,在平時作畫觀摩,言談中讓學生獲得領悟,從訓練扎實的基本功,進而逐步把學生帶入中國畫的堂奧,悟出些中國畫的真諦來。老師一再說用筆是中國畫的靈魂,因為筆墨不光是為形服務,其本身就具有內在美,那一筆一墨,一點一拂是畫家的性靈、性情、命脈的自然流露,截取其每一段都是可咀可嚼可玩玩的。”

可見,上海中國畫院當年對后備人才的培養,在注重畫藝傳授的同時,也重視文化課的教學,這延續了豐子愷“以文立院”的理念,說明上海中國畫院對于書畫藝術建立在文化修養基礎上的強調。

程十發《少數民族兒童和羊》,89×53cm,1972

如今,毛國倫仍時常以程十發在癸酉年(1993年)金秋對中國畫筆墨的理解來對照自己的繪畫并啟發年輕人,“筆墨也不能凝而不化,主要應物象形,形千變萬化,也不能凝而不化。”“筆墨不化,形豈能象哉!形不能化,安能稱筆墨哉!”

1955年程十發插圖作品《儒林外史》

程十發戲劇人物草圖

而1996年6月1日,毛國倫將一張程十發的親筆信轉呈上海中國畫院,信上表達了自己想將多年的繪畫收藏捐贈給畫院,“供同志們參觀研究”。

程十發捐贈藏畫親筆信

6月18日在上海市文化局舉行了“程十發院長向上海市文化局捐贈家藏書畫”簽字儀式,儀式上程十發深情地說:“這些藝術品都是屬于人民的,我個人保管是暫時的,現在我把它們交還給人民,了卻了自己的一個心愿。”

程十發捐贈石濤題《贈王梅庵山水圖》

同年9月8日,“程十發捐贈藏畫展”在上海美術館開幕,包括元代錢選的《青山白云圖》(卷)、元代王蒙的《修竹遠山圖》(軸)、明代唐寅的《雨竹小鳥圖》(軸)、丁云鵬的《文殊菩薩圖》(軸)在內的122幅捐贈讓觀眾嘆為觀止,其中陳洪綬的繪畫、書法作品達16件之多,另清代石濤題的《贈王梅庵山水圖》(軸)也在列,即便距今最近,也是齊白石的人物和張大千的花鳥。程十發“半世珍藏,一朝奉獻” 的愛國之舉讓人敬佩。

1996年6月,工作人員清點程十發捐贈藏畫

程十發捐贈清單

而后,上海文化局根據程十發的意愿,把這百余件藏品全部撥交上海中國畫院收藏,同時撥出專款,精印《程十發藏畫陳列館藏品》。如今,上海中國畫院專辟一層樓面作為“程十發藏畫陳列館”,長期陳列和展出這些藏品。

上海中國畫院“程十發藏畫陳列館”

程十發的捐畫之舉引起很大的反響,不少畫家都以此為榜樣,要把自己的好作品作為留院畫留在畫院,為中國畫藝術的繁榮添磚加瓦。

從豐子愷到程十發,上海中國畫院在歷史的大潮中經歷了一次次與時俱進的創新和變革。如今上海中國畫院的改革和創新,正是繼承了畫院傳統,一些重要的創新更是從當年的舉措中得到的靈感。

對此上海中國畫院院長施大畏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豐子愷先生當院長的時候,解決了黨和政府要求畫院團結好所有新中國成立前的“遺老遺少”,包括從國外回來的一批藝術家的問題,讓他們能夠在畫院這個大家庭中體會到黨和國家對藝術家關懷。而在“文革”后,程十發先生將畫院帶進了新時代,他和方增先共同解決了如何繼承畫院的傳統,形成南北交融的新格局這樣一個大課題。”

編輯:陳佳

關鍵詞:從豐子愷 到程十發 兩代人的家國情懷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