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中國空軍成立67周年:從大空軍向大國空軍邁進
運-20飛機正式列裝。劉應華/攝
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上演“空中芭蕾”。劉應華/攝
成立67載功勛卓越 從“大空軍”向“大國空軍”邁進
今年11月1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成立67周年紀念日。從1949年至今,為實現祖國統一而生的人民空軍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經歷了在落后的農業社會基礎上建設機械化空軍、在大工業尚未完成的社會基礎上建設信息化空軍的兩次跨越,正加速成長為維護空天安全、護佑國家利益拓展的戰略力量,受到世界矚目。
今天,依靠自身力量,成體系發展高新武器裝備的中國空軍,奮力推進由量變向質變的戰略轉型,大步邁進現代化大國空軍行列。
裝備
成立之初起點高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誕生于1949年11月11日。據空軍指揮學院教授王明亮介紹,早在1950年1月份,時任空軍司令劉亞樓就到前蘇聯談判,提出購買螺旋槳殲擊機280架、轟炸機198架。但很快,轉而引進了世界上第一代噴氣式主戰飛機殲-5。這款飛機,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先進的。
到了上世紀50年代末,中國又引進了世界上第一種超音速殲擊機米格-19,并成功仿制了著名的殲-6戰斗機。公開資料顯示,1964年首批殲-6戰斗機交付中國空軍使用到1983年停產,共生產了5200多架。60年代中期,又引進屬于第二代的米格-21,并仿制成殲-7。
在中國空軍中,殲-6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主力殲擊機,裝備數量最多,服役時間最長,戰果最為輝煌。在歷年各次實戰中,殲-6共擊落20多架各型戰機,而自己沒有一架被擊落。直到2010年6月12日,殲-6這一代功勛戰斗機才正式退出中國空軍裝備序列。
王明亮教授說:“‘殲-6當家’,一方面說明這款飛機很好用。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們的主戰裝備發展有過一個‘徘徊發展期’,更新節奏逐漸脫離了世界主戰飛機的更新周期。”
快速發展成效大
“海灣戰爭,極大地刺激了我們的軍隊,特別是空軍!科索沃戰爭,不僅展示了世界先進空軍武器裝備的強大魔力,更是讓我們有了切膚之痛。這兩次戰爭,使我們對更新主戰裝備有了前所未有的緊迫感、危機感。”
王明亮教授表示,正是在這一背景下,90年代初,軍委決策部署,為空軍引進了蘇-27第三代主戰飛機和C-300第三代地空導彈。后來,又引進了蘇-30第三代多用途殲擊機。“以第三代武器裝備的引進為起點,空軍開始了戰略轉型”。
從90年代開始,空軍轉型快速展開:引進裝備,制定“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空軍戰略,進行訓練改革……尤其在武器裝備領域,引進加自研,快速構建起了以三代戰機、三代地空導彈為主戰裝備,以“四網一體”指揮信息系統為紐帶,以多機型多彈種為配套的先進武器裝備體系。
2005年,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戰機殲-10正式列裝,標志著我國空軍實現了主戰裝備的自主化,意義重大而深遠。
在剛剛閉幕的第11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殲-20隱身戰機的現身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親身經歷殲-20亮相那一刻的王明亮表示,當時戰機巨大的引擎呼嘯聲都沒能遮蓋住地面觀眾雷鳴般的掌聲歡呼聲,那一刻,喜悅感自豪感在心頭油然而生。
使命
保衛祖國領空安全
王明亮教授表示,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部隊,最初的任務定位就是進攻。這種進攻性使用還是配合陸海軍作戰的,不是獨立發揮作用。
國土防空作戰時期,空軍的任務就變成了國土防御作戰,聚焦到了日常防空加支援配合陸海軍遂行大規模國土防御作戰,成為了一支國土防空型部隊,而且主要在陸地國土上使用,海上都很少使用。
王明亮教授總結,中國空軍長期被賦予兩個角色:一個是當哨兵,一個是當炮兵。就是說,平時在天上站崗放哨,看家護院;戰時支援陸海軍,其實就是延伸陸海軍的火力,充當遠程炮兵。與任務相對應,空軍的攻防力量結構不斷向防御傾斜。抗美援朝戰爭結束時進攻力量占30%,此后一直下降,到上世紀80年代降到20%以下。形成這種定位,是由當時的歷史環境和空軍自身實力所決定的,也是符合那個歷史時期的形勢任務的。
能力
超常舉措強本領
致力于民族復興事業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推翻國內反動統治、抵御外來侵略的革命斗爭中,就敏銳地將目光投向了天空。據王明亮教授介紹,雖然沒有條件組建空軍,但在建黨不久,中共就著手開始培養自己的航空人才。
從1925年開始,先后派人進入廣州軍事飛行學校、盛世才的新疆航空訓練班學習航空,并于1941年成立了延安軍委航空學校。抗日戰爭勝利后,1946年3月,成立了“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培養出一大批空軍的“種子”,為建立人民空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從總體看,早期培養的航空人才只是“種子”,要打仗,數量遠遠不夠。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空軍立刻將“速成訓練”轉變為正規訓練,有計劃有步驟地訓練各兵種各類型部隊。60年代,空軍由劉亞樓司令員親自掛帥,集中3000人在杭州編條令,構建了由數百部成果組成的條令、教范體系。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空軍軍事訓練在大環境下進入曲折發展期。70年代后半期到80年代,全面恢復正規化訓練,重回科學訓練嚴格訓練的正常軌道。
訓練轉變謀打贏
“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戰略轉型中,信息化武器裝備的引進或研發給了我們一把‘好牌’。但新的問題隨之而來:‘牌怎么打’?新型武器在手,會不會用?”王明亮教授說。
轉型中,空軍采取了四大舉措改革訓練、加快新型人才培養。第一是創建了“紅劍”“金頭盔”“金飛鏢”“藍盾”四大訓練品牌。第二是在戰備中練兵。第三是開放練兵。常態化派部隊“走出去”,與其他國家空軍開展聯合訓練。第四是打牢基礎。
在前幾年的金頭盔比武中,曾經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戰功卓著的英雄部隊敗給了戰績、名望遠不及自己的部隊。一查原因,是由于對信息技術、電子對抗技術的掌握落了伍。官兵們“臥薪嘗膽”,組織開展“雙學”,熟練掌握了信息化武器裝備。在又一次金頭盔比武中,一舉打了翻身仗。
“戰略轉型,外表看的是裝備更新。但真正的轉型是人的變化。過去如此,今后仍然如此!”王明亮教授說。
維護和平大國佩劍
在世界風云變幻的今天,中國空軍的歷史使命也由國土防空向空天一體、攻防兼備過渡。近年來,空軍的航跡越出陸地國土,向海、向遠大幅度延伸:東海防空識別區管控、南海戰巡,空軍的責任空間大大拓展。“特別是轟-6K迄今六次出第一島鏈訓練,前所未有地進入太平洋,對于國家,對于空軍,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建設大國空軍,就是要確立‘控制和利用空天維護國家利益’的全維職能配系,不僅注重維護空天安全,而且注重利用空天維護其他領域安全。”王明亮教授表示,今天中國空軍的使命既要堅決捍衛主權空間安全,積極爭取公共空間合法權益,有效履行國際安全責任義務,大力推進國際空天安全合作;又要加強懾戰結合,扎實做好實戰準備,積極塑造態勢、控制危機,按照一流標準,加快提升全體官兵的能力素質和整個空軍部隊的實力水準,努力做到讓黨中央放心、讓人民安心、讓一切潛在對手驚心,成為抵御侵略、維護和平的“大國佩劍”。
編輯:秦云
關鍵詞:中國空軍成立67周年 大國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