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恐龍群又增新成員 一夢7200萬年的泥潭通天龍
贛南,亞熱帶叢林。
暴雨從蒼穹傾瀉而下,冷雨夜中,一次意外的失足,爬行的大鳥跌入泥潭。當無邊無際的黑暗洶涌而至時,它最終停止了掙扎,以一個凄美的姿勢“睡”去。7200萬年后的今天,在挖掘機的轟鳴聲中,大鳥悠然“醒”來。這一次,它雖失去了曾經引以為傲的紅冠鮮羽,但卻多了一個銘刻歷史的名字——泥潭通天龍。
而它那些石化的遺骸,也在無聲地訴說著史前江西的神秘故事。
“泥潭通天龍”假想圖。本報江西傳真
晚白堊世的古生靈
2012年的一天,贛縣一處建筑工地上,3塊直徑總長約1米的紅色砂巖引起了施工人員的注意。和普通的紅色砂巖不同的是,這幾塊巖石中,隱約可見某種動物的骸骨。由于贛州當地多次發現恐龍化石,所以當地專家和恐龍愛好者都推斷這是恐龍化石。
但是,這是一種什么類型的恐龍?是多少年前的古生靈?都是待解之謎。此后,這3塊奇怪的石頭,被運送到文物部門進行化石修復。兩年后,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內古脊椎動物研究領域權威呂君昌,偶然獲知這一消息。研究竊蛋類恐龍30多年的他,決定前往贛州進行實地考察研究。
2014年,該恐龍化石標本在一家博物館完成了修復后,呂君昌隨即開始了研究。15日,呂君昌告訴本報記者,他研究竊蛋龍比較多,發現竊蛋龍有一個基本的特征,那就是尾巴的椎體上有一個側孔。因此,首先推斷這是一只竊蛋類恐龍。隨著研究的深入及仔細對比研究,呂君昌發現這只竊蛋龍的頭部形態,與國內外已發現的竊蛋龍頭部形態完全不一樣。他由此判定,這是一種新的竊蛋龍類,生活在距今6600萬年到7200萬年間的晚白堊世。
新的恐龍需要重新命名。呂君昌說,發現時,該恐龍頭部上揚,前肢向左右兩側伸展,說明它在泥潭中掙扎求生,直到死亡并最終保存為化石。這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以這種姿態保存的竊蛋龍類化石。因為化石發現地點位于贛州通天巖風景區,再加上泥潭中掙扎求生的情景,所以,今年11月10日,他在刊登于《科學報告》上的論文中,正式將該恐龍命名為“泥潭通天龍”。
有何不同
失去飛行能力的鳥
說起印象中個子最高的大鳥,很多人或許會想到鴕鳥。事實上,泥潭通天龍就是一種類似于鴕鳥的大鳥。
呂君昌告訴記者,近年來,在贛州地區晚白堊世紅色砂巖地層中發現大量保存極其精美的恐龍骨骼(獸腳類恐龍及蜥腳類恐龍)、恐龍蛋(窩)、恐龍胚胎蛋及其他爬行動物化石,尤其是竊蛋龍類骨骼和蛋化石,無論在種類、數量及保存狀態上,在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晚白堊世豐富的恐龍動物群,被命名為“贛州恐龍動物群”。
“泥潭通天龍”化石。本報江西傳真
竊蛋龍類屬于獸腳類恐龍。原始的竊蛋龍類,比如切齒龍、尾羽龍都具有牙齒。尾羽龍還具有鳥類一樣的尾羽,因此,推斷進步的竊蛋龍類也應該具有羽毛,只不過由于沉積環境原因,沒有保存下來罷了。
雖然,竊蛋龍類具有許多鳥類的特征,比如頭骨高度氣腔化,顱頂的頂骨部分增大,方骨的耳突雙頭,方骨上與方軛骨關節處具有側關節窩,薄或棒狀的軛骨,進步的類群沒有牙齒,一些竊蛋龍尾部具有類似鳥類的尾綜骨結構,具有鳥類一樣的羽毛,尾椎的數目較少等,它們曾經被認為是次生的、失去飛行能力的鳥類,也就是說它們是中生代的平胸類。
“最近,通過對尾羽龍的研究,進一步說明了尾羽龍為次生、失去飛行能力的鳥類。也就是說,屬于進步竊蛋龍類的泥潭通天龍應為不會飛的鳥類。”呂君昌告訴記者,泥潭通天龍的化石基本架構完整,尤其是頭部、頸部及前肢的近端保存精美。區別于其他竊蛋龍類,泥潭通天龍的生活習性類似鴕鳥,進步的類群沒有牙齒,頭短而高,有的頭上有冠,用以吸引異性;圓頂狀頭骨最高處位于眼眶后背角上方,前上頜骨的前邊緣高度凸起。它的發現對于研究竊蛋龍類的系統演化、古地理分布及生活習性具有重要意義。
背上“惡名”
不會竊蛋的竊蛋龍
作為竊蛋龍類,泥潭通天龍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會偷竊其他恐龍的蛋的“壞蛋龍”。然而,呂君昌的講述卻顛覆了記者的想象。
呂君昌說,“1923年,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中亞科學考察團在蒙古國西南戈壁的納摩蓋特盆地的巴音扎克(火焰崖),發現了第一件竊蛋龍標本。由于當時發現時,化石骨架正好趴在一窩恐龍蛋上,而在附近又發現許多原角龍類恐龍骨架。因此,標本的研究者奧斯本認為這些蛋是原角龍的,這一恐龍是在偷吃原角龍蛋時遭到滅頂之災的。所以,他把它命名竊蛋龍,意思是‘搶蛋者、竊蛋者’。”
“泥潭通天龍”化石局部。本報江西傳真
呂君昌告訴記者,1994年,研究人員在蒙古國發現一恐龍胚胎化石,其蛋大小、形態、表面刻飾及顯微構造均與奧斯本1923年認為的原角龍蛋的長形蛋一樣,而對這一胚胎化石的研究卻證明,它是竊蛋龍的。因此,以前被認為是原角龍的蛋其實是竊蛋龍的蛋。從而說明原來認為是偷吃角龍蛋的恐龍,其實是在孵蛋或者是在保護它們自己的蛋。但是,根據古生物命名法則,名稱一旦發表,不能更改。
因此,雖然是竊蛋龍類,但泥潭通天龍和其他竊蛋龍類恐龍一樣,并不偷竊其他恐龍的蛋,反而還有孵蛋的功能。
專家釋疑
贛州恐龍聚集之謎
泥潭通天龍的發現,進一步證明贛州地區是世界上發現竊蛋龍類化石最多的地方之一,資源豐富且具有高度多樣性。截至目前,贛州地區已發現6種竊蛋龍,分別是斑脊龍、南康龍、華南龍、江西龍、贛州龍以及通天龍。
除此之外,贛州地區還發現了其他類恐龍,如蜥腳龍類的贛南州龍以及霸王龍類的虔州龍。并且從贛南各地搜集到恐龍蛋化石2000余枚。
為何贛州地區會成為發現恐龍的熱門地點?對此,參與研究泥潭通天龍的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陳洪冶教授表示,恐龍主要生存在距今約1.5億年至0.6億年前。贛南地殼在燕山運動(1.34億年前~6500萬年前左右)中上升,形成了大量的湖泊、盆地。
晚白堊紀是贛州盆地發展的穩定期,地層以沉積巖為主,夾雜著火山碎屑巖以及少量的火山熔巖。這種地層結構表明,那時的贛州盆地地理環境較為穩定,周邊少有火山噴發等劇烈的地殼運動。且從巖層結構來看,大約在7000萬年前,以章貢、贛縣、于都、南康部分區域組成的約1400平方公里的贛州盆地是一個湖沼地區,適合爬行動物生活繁衍。此外,贛州地區屬于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大量的古生物為恐龍提供了食物來源,所以贛南是恐龍在華南地區的一個主要聚集地。
昨晚,贛州市博物館辦公室一名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贛州市博物館的恐龍奇觀展廳展出了5具恐龍化石,以及2000多枚恐龍蛋。此外,贛州市礦產資源管理局也正在籌建一個礦物博物館,屆時,館中也會展示恐龍元素。
編輯:陳佳
關鍵詞:恐龍群 又增新成員 一夢7200萬年 泥潭通天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