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攜手全面發展 共享發展成果
——紀念《發展權利宣言》通過30周年國際研討會綜述
新華社北京12月5日電題:攜手全面發展 共享發展成果——紀念《發展權利宣言》通過30周年國際研討會綜述
新華社記者黃小希、崔靜
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12月4日至5日,來自4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150多名代表齊聚北京,出席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外交部共同舉辦的紀念《發展權利宣言》通過30周年國際研討會,圍繞“共享發展:更好造福各國人民”這一主題,展開交流、凝聚共識。
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
并非任何一種發展都必然帶來人權狀況的改善,那種造成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式“發展”,實際上與人權保障目標背道而馳,那種拒絕大多數人參與發展過程,或者拒絕大多數人分享發展成果的發展模式,是不利于人權保障的,也是非理性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教授卜衛認為,《發展權利宣言》不僅提出了以人為中心的發展觀,還提出了國家責任和國際社會的責任。《發展權利宣言》及其引發的討論改寫了對發展的解釋,使之成為一種在保障社會公平基礎上促進經濟增長、讓所有人參與和受益的人權。
與會人士認為,多年來,中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有效保障了人民發展權益,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人權發展道路。
廣州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副主任陳佑武表示,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方面,就群體而言,中國特別注重婦女、兒童、殘疾人等群體的發展;就區域而言,中國特別注重不同民族區域、貧困地區等區域人民發展權的保障。在中國,人民作為發展權的主體,無論是政策層面的安排還是法律制度方面的建設,都得到了有效體現,集中展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中國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積極貢獻
昆明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教授黎爾平認為,通過精準扶貧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中國政府保障發展權的重要內容和實現形式。一些地區和村落由于地理位置偏遠、一些家庭由于特殊原因、一些個人由于先天殘疾等因素,可能尚未實現脫貧,精準扶貧在扶持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等方面要求精準,出實招、見成效,使發展權利也變得精準了。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年10月發表的《中國的減貧行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指出,中國的減貧行動是中國人權事業進步的最顯著標志。改革開放30多年來,7億多貧困人口擺脫貧困,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2015年的5575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5.7%,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持續提高,扶貧機制創新邁出重大步伐,有力促進了貧困人口基本權利的實現,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聯合國《2015年千年發展目標報告》顯示,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中國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
“7億多人脫貧,而且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就實現了,這是中國的大成績。”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發展權工作組主席扎米爾·阿克拉姆說,各國有責任在國家和國際層面落實發展權利,而且要基于公平和不歧視原則實現發展,并通過國際社會開展合作,減少各國貧困、全球貧困。
各國應攜手努力加強合作
30年前,經過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多國共同努力,聯合國通過了《發展權利宣言》,對促進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會人士表示,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還應清醒地認識到,貧困、難民危機、戰亂沖突、恐怖主義等依然影響著發展權利的充分實現。
“事實表明,發展是推動國家和人類文明進程的關鍵,通過發展我們解決了前進中的諸多問題,仍有諸多問題需要通過發展解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人權研究會顧問劉海年在向研討會提交的論文中指出,《發展權利宣言》要求各個國家和各國人民攜手合作,實現共同發展。
大會發言、分組討論……研討會舉辦期間,與會人士在交流中獲得啟發、凝聚智慧、形成共識。中國為促進各國合作共贏所付出的努力,受到各方肯定。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全球治理與國際組織研究室主任姚琨認為,中國在發展理念、制度建設、實踐探索、國際合作等方面,都為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了實質性貢獻,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和模式。
每個人都應該享有人生出彩、夢想成真的機會。“紀念《發展權利宣言》通過30周年北京倡議”明確指出,發展權利應為各國人民共有共享,各國有義務在確保發展和消除發展的障礙方面相互合作。
白俄羅斯外交部多邊總局全球政策與多邊合作局高級參贊安德魯·日涅夫斯基表示,應將所有利益相關方融入進來、共同合作,在全球治理方面建立伙伴關系,采取有效措施促進所有人都能享有發展權利。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發展權利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