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祭奠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旨在珍惜與維護和平
79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37年12月13日,當時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在守軍奮勇抵抗日本侵略軍將近兩個星期后,終于還是因為敵我力量過于懸殊,不幸淪陷。在那之后的40余天,侵華日軍對來不及撤離,滯留在南京城內的中國軍民展開了一輪又一輪令人發指的大屠殺。這就是二戰史上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根據1946年2月南京軍事法庭的查證,在日軍占領南京后展開長達6個星期的屠城行動期間,日軍集體大屠殺28案,死者19萬人;零散屠殺858案,死者15萬人。前前后后,至少有34萬中國軍民或是被槍殺,或是被活埋。不過,日本方面對這個死亡數字是有異議的,甚至還有人否認曾經發生過南京大屠殺,名古屋市長河村隆之就是一例。2012年2月20日,他在會見到訪的南京訪日代表團時就公認宣稱“南京大屠殺是不存在的”。
可是,根據幸存者的回憶,還有當時的德國西門子公司駐中國公司員工約翰?拉貝(John H. D. Rabe)和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院長和教育系主任、美國傳教士明妮?魏特琳(Minnie Vantrin)的日記,以及時任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委員會主席以及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委員的美國傳教士約翰?馬吉(John Magee)拍攝的電影膠卷,日軍占領南京后確實曾經屠殺毫無抵抗之力的中國老百姓。南京大屠殺到底死了多少人,或可爭議,但日軍屠殺放下武器的中國軍人和手無寸鐵的中國平民可謂鐵證如山。這一點,是不容狡辯,也無從抵賴的。
在南京淪陷之前,日軍第16師團步兵19旅團第9聯隊第3大隊的兩個少尉軍官野田毅和向井敏明,展開了一場以先殺滿100個中國人者為勝的競賽,史稱“百人斬比賽”。在1937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他們從上海一路斬殺到南京城下,最終的結果是斬殺了106人的向井敏明勝過了斬殺105人的野田毅。12月13日,《東京日日新聞》圖文并茂地報道了此事,“百人斬比賽”遂廣為人知。倘若日軍軍部當時把這兩個殺人狂魔送上軍事法庭受審,嚴明軍紀,其余日軍或許會收斂一些。可是,日本軍部卻沒有這么做,發而是加以縱容,再加上日本媒體把他們當成“英雄”一般來歌頌,侵華日軍不以此二人為榜樣,群起效尤才怪。
況且,南京大屠殺并非日軍屠城暴行的孤立事件。在這之前,日軍于1937年9月28日攻破山西北部的朔縣縣城后,屠城三日,有3800 多名平民慘遭殺害,史稱“九?二八血案”。在此之后,日軍于1938年3月18日攻陷山東藤縣縣城之后展開了長達三天的屠城報復行動,殺害無辜群眾2259人,奸污婦女224人。類似的屠城事件還有不少。如果再加上關東軍七三一部隊的細菌戰計劃、華北派遣軍對敵后抗日根據地展開的“燼滅作戰”行動(俗稱“三光政策)、強迫新兵刺殺活人“練膽”等等,侵華日軍在中國的罪行,可以說是林林總總,形形色色,罄竹難書。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今天是南京大屠殺79周年紀念日,在這個承載著重大歷史意義的神圣日子里,重提日軍在侵華戰爭期間犯下的暴行,并不是為了翻舊賬,而是為了擺事實,講道理。如今,二戰的硝煙已經飄散了70年,中國和日本也已經從當年的敵國變成了今日的友邦,并且將于明年共同迎接中日外交關系正?;?5周年。盡管中日關系目前有些磕磕碰碰,但是兩國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卻也是個事實,但這是應該建立的正確的歷史認知之上的。
今天展開隆重的南京大屠殺紀念儀式,除了緬懷先烈和無辜的死難者以外,更是為了珍惜和維護得來不易的和平。撫今追昔,當年之所以會發生諸如南京大屠殺之類的慘案,關鍵就在于“落后就要挨打”。因為中國落后,所以1840年有了鴉片戰爭,1856年至1860年有了英法聯軍,1894年有了甲午戰爭,1900年有了八國聯軍……除了落后以外,內政不修明,國人不團結等也是招致“外邪入侵”的重要因素。換言之,只有確保內政修明、經濟繁榮、國民團結、軍事過硬,才能做到兵圣孫子所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也就是和平。(作者系新加坡媒體人)
原標題:紀念南京大屠殺旨在珍惜與維護和平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南京大屠殺 國家公祭日